“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说的是她;“倾城惟待笑,要裂几多缯”,讲的是她;“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指的还是她。她就是牡丹。这朵花见证着这座城的兴衰,这座城折射出这朵花的盛败。伴随着一次次花开,千年古都也绽放出璀璨的“自信之花”…… ——编者
评牡丹
女杰花王堪比肩
□松松
千百年来,一直有个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武皇对抗旨不遵的牡丹大发雷霆,把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从此,牡丹才扎根洛阳,并有了“焦骨牡丹”之美誉。
其实,武皇与牡丹有着特殊的情愫。牡丹,是她家乡的化身。唐代舒元舆曾在《牡丹赋》“序”中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这一记述,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牡丹曾是武则天的家乡花。她14岁入宫,告别了家乡山西文水。宫阙深深,杀机重重。看到牡丹,就犹如看到家乡的父母,如同回到故乡的怀抱,远离了宫闱的钩心斗角。正基于对牡丹的这种特殊情缘,在长安感业寺内,武才人唯有牡丹相伴,她的孤寂、她的悲凉、她的哀怨、她的痛楚,只能向牡丹敞开心扉,一诉衷肠。故此,在建造上阳宫和重修西苑时,她命人大量栽植牡丹,让牡丹在洛阳再放光华,成为这座城市的永恒。
的确,武皇与牡丹的缘分是冥冥之中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自从与洛阳结缘,便名甲天下,总领群芳。洛城与牡丹,珠联璧合,水乳交融,花因城而愈华贵,城因花而更灵动。特别是人间芳菲四月天,洛阳一城牡丹诗。国色天香盛开在这一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绽放在每个洛城人的笑脸上。难怪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武则天自从657年随高宗驾临洛阳,这一来,就是近半个世纪。她的到来,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汇聚到这一“五都荟萃”的“天下之中”,也让洛城达到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在这里,她在洛水两岸铺开绚丽的画布,用红砖绿瓦建造宫阙,“洛水贯都”,星分浪漫,形成两岸对峙的壮丽景观;在这里,她让洛阳城融入更多的“天”与“神”的因素,改东都为神都,沿着“天街”的中轴线,所有的建筑都是“天”字打头,天阙(龙门)、天宫寺、天汉(洛水)、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使洛城成为圣城圣地;在这里,她扩建白马寺,并慷慨捐助两万贯胭脂钱开凿龙门奉先寺,以至于深受感动的工匠们依照她的模样凿出了卢舍那大佛;在这里,她施展了过人的统御之术与雄才大略,甚至颠覆了整个男权社会……
而这一切,与天生丽质、雍容典雅的牡丹何其神似!宋代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断言:“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据说,武则天的长相“方额广颐”,面如牡丹;武则天的气质,直逼天香,真可谓:女王与花王媲美,女杰与花王比肩。
歌牡丹
曲中悟出生活意
□竹影
初识牡丹,缘于一场叫《红牡丹》的电影。那年我10岁。故事情节已记不清,电影的插曲却铭记于心,并常常哼唱: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唱着《牡丹之歌》,我从少年步入青年。
那年四月,我失恋了。痛苦,消沉。唱了十多年的牡丹歌,却没见过真正的牡丹。时逢第八届牡丹花会,我决定去洛阳,看看牡丹花,不留遗憾事。
从村里步行到小城,再乘坐客车到洛阳,定鼎路下车后,我憨憨地问路人,到哪儿能看到牡丹花。虽说也是洛阳人,却是初次到洛城,陌生、拘谨、好奇。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我走进了牡丹盛开的王城公园,瞬间成为“刘姥姥”,眼睛不够使,脑子不够用,腿脚不听使唤。白的、红的、粉的花朵,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令我惊讶的是,竟然还有黑色的牡丹。
“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那一天,我眼中看着倾城的牡丹,脑中却不时闪现出这句歌词,联想到牡丹从长安被“贬”,在洛阳又遭火焚的传说,心中先是戚戚,继而敬佩不已。一株植物,遭受那么多的苦难,仍铁骨铮铮,浴火重生后,还大放异彩,绽放灿烂,我一个大男人,经历一次失恋又算得了什么!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我是唱着《牡丹之歌》返回家乡的。后来我通过自学,拿到文凭,谋到工作,娶到娇妻。
妻仍是初恋的她。婚后第一年四月,我带她,到洛阳,赏牡丹。赏花是其次,重要的是,给她讲牡丹的传说,给她唱《牡丹之歌》,给她描绘我对牡丹的敬意,让她明白牡丹给我的启迪。
像约定了一样,之后的每年四月,我都抽出时间,去一趟洛阳,赶赴一场约会。妻有醋意,说我是爱上了牡丹。我说,爱上牡丹的岂止我一人,上千年来,爱牡丹的人太多,太多,否则,怎么会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叹,怎么会有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描述,和“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的折服,又怎么会有宋祖英“花开时节满天下……回眸一笑不觉惊动天下”的歌唱。
牡丹是洛阳的历史,是华夏的名片,是文人墨客的诗韵,是做人处世的典范。洛阳人,人人爱牡丹,那种爱,热忱,浓烈,深远。像我,在目睹牡丹娇容的一刹那,便已爱在心间。
爱她就要歌唱她。“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最美人间四月天,放声高歌唱牡丹。不仅要歌唱,还要学习、发扬牡丹精神,把洛阳的美丽、洛阳的文化,尽数展现给八方游客。
拍牡丹
弥足珍贵全家福
□微澜
四月的洛城,迎来了牡丹盛世。我凝视着墙上的大彩照,记忆的闸门顿时开启。1983年“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时,我们一家人和亲戚一同从孟津出发,到王城公园看牡丹花。
公园里的牡丹花一丛丛,一簇簇,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怒放,有的绚丽娇艳,有的秀韵多姿,好看极了。
人潮花海交织在一起,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真实写照。
我们一行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我的大娘,她七十来岁,清瘦利落,从济源山区老家来。她头顶白毛巾,身穿黑蓝大襟上衣,宽宽的裤脚打着绑腿,一双走惯山路的小脚,不紧不慢地走在花丛人海中,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大娘在农村老家不缺花赏,每年都有杏花、桃花、柿花、辣椒花、茄子花、油菜花让她看个够。看牡丹花她可是第一次,她忍不住想摸摸那娇嫩鲜艳的花朵,指着硕大饱满的花苞说:“牡丹的花骨朵儿,像熟了的桃子一样。”
别说大娘,就是我们这些小县城的人,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这么大、这么美的牡丹花。我好想和牡丹花合个影,可惜没有相机,留下遗憾。
我们来到牡丹仙子塑像前,看到了一家照相馆用绳子圈了一个地方,专门为游人拍照。当时,彩照刚刚兴起,拍一张照片要五块钱。丈夫看了看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又看了看家人的期待目光,狠心掏出五元交给了负责拍照的人,并写下邮寄地址。
以前,我也照过彩色照片,那是照相馆用水彩笔画的,淡淡的胭脂,红红的嘴唇,花花的衣服,看起来也很美。但这次可不一样,照相馆的人说,彩照是自然色彩,特别适合拍牡丹风景照。
回家后,我们焦急地等待到快失望的时候,收到了照片。那照片拍得真好,飘逸的牡丹仙子,美丽的牡丹花海,红黄蓝绿的服装,一家人如春光般灿烂的笑脸。
过了一段时间,有朋友告诉我们:“你们家的照片在洛阳某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我们不相信,朋友说:“真的,你们家的人我都认识,还能看错!”
丈夫利用去洛阳办事的机会,找到这家照相馆,拿回了照片。如今,我们拥有了相机、手机、平板电脑,彩色照片有几千张。可这第一张彩照我们倍感珍惜,要永久珍藏。
听牡丹
霏霏雨露作清妍
□灵魂鸟
今年的牡丹一亮相,便是在雨中。
雨,细细的、绵绵的、甜甜的,由丝到线,由点到面,如酒,似茶。而牡丹,似乎比往年早开了几日。雨下着,牡丹开着,游客来着,花事就这么热闹起来了。
我是第一次在雨中听牡丹。
也许,初开的牡丹,在游客眼里,就像初恋情人,很叫人喜爱和上心。花开雨中,显得特别有诗意和情调。雨中的牡丹,从氤氲中流露出来的晶莹,既含蓄,又明澈;既有声,又有姿。那满脸的笑意,腼腆而不乏蓬勃气质,羞涩且有奔放势力,雍容但见浪漫情怀。
如果,将绿叶视为春天的云层,那么牡丹花便是云中仙子,风来起舞,雨来弹唱。
打着伞穿行花间,心无旁骛驻足细赏,竟不知小雨何时变中雨,挟着风,从天而泻。再看那牡丹,花朵绿叶均匀细密沾满雨珠,晶莹透亮,添几分绰约,应了苏轼那句雨中牡丹诗:“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
雨中的牡丹,虽然没有晴日那么耀眼,却能在眼前燃烧起一团团深爱的火炬。
牡丹在雨中,是可以聆听的。雨丝缠在花朵上的柔声,那是一种沁入血管里的琴韵,和一种吟诵生活的情愫、感悟生命的符号及五线谱。我听见那花朵与花朵之间妙不可言的话语,如燕子呢喃,如春泉涌动,有滴答声、有飞扬声、有奔跑声,有声似无声,无声胜有声,扣人心弦、启人心扉。
从一个花园走到另一个花园,好比看到湖边浣衣的群群美女。她们撑着花伞,如坐诗行,披着一肩唐风,对歌吟唱,或哼一段河洛戏曲,把万千心事倾洒……
雨中的牡丹,更是一幅水彩画。尤其那洛阳红、赵粉、贵妃插翠、豆绿、玉板白、蓝田玉、黑花魁、二乔等,融融洽洽,层次披拂,相互辉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雨,淅淅沥沥;我,走走停停。在洛阳,人走到哪里,牡丹花就开到哪里。早也好,晚也好,晴也好,雨也好,牡丹总开在人心里。
春雨若纱轻含烟,半遮花径半润衫。漫步洛城如醉酒,牡丹笑出雾中仙。
食牡丹
菜中生出富贵花
□仲咏涛
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生出富贵花。这便是洛阳水席的头道菜——“牡丹燕菜”。
提起“牡丹燕菜”,不得不提的就是洛阳水席。为何称水席,其一多为汤汤水水的菜肴;其二上菜时,上一道菜,撤一道菜,像行云流水一般。洛阳水席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这里四面环山,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为汤类,以酸辣辛香的口味抵御干燥寒冷的气候。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萝卜、粉条、白菜、淀粉等食材制作出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并逐渐形成了“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洛阳味道。
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引入了皇宫,加入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故此,洛阳水席又有“天下第一宴”的说法。
传承至今的洛阳水席全席24道菜,即8个冷盘、4个大件、4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4荤4素8凉菜,接着上4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然后上主食,接着是4个压桌菜,最后上的是送客的鸡蛋汤,洛阳人戏称滚蛋汤。看到这道菜,就说明菜齐了,该走的就走了。
说完了水席,就来说说这道主菜——“牡丹燕菜”,其实它最早被称为“洛阳燕菜”。
水席中的第一道大菜是洛阳燕菜,此菜制作精细、酸辣清爽。传说武则天登基后,洛阳东关下园长出了一个超级大萝卜,民众认为是丰年之兆,将它进贡给了女皇。女皇大悦,即命御厨烹制。御厨并无制作萝卜的经验,但慑于皇命,费尽心思做了一道萝卜丝汤。武则天品后,大为赞赏,并以其具有燕窝风味赐名“假燕窝”。从此,这道萝卜做的菜肴登上了大雅之堂,皇亲大臣、平民百姓竞相仿制。因它起始于洛阳,故称洛阳燕菜。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来洛阳,厨师们做好了洛阳燕菜,又精心雕刻了一朵牡丹花放在上面,周总理看到了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从此,洛阳燕菜又有了牡丹燕菜的称谓。
有人说来洛阳不去龙门石窟遗憾,有人说不看洛阳牡丹遗憾,而我要告诉你,来洛阳不尝“牡丹燕菜”才是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