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利区吉利乡白坡村的一个养牛场内,“哞哞”的牛叫声甚是喜人,30多头牛正美美地咀嚼草料。
怎么不见养牛人?记者走到屋里,见到了撑开双手,收紧腹部,正在小心翼翼把整个身躯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的权菊先。
“这些牛,来之不易啊。”她用手抹了下泛红的眼眶。
1977年,17岁的权菊先在给养母洗衣服时,不慎跌入了一口40多米深的井里。后经抢救,昏迷43天的她终于苏醒,但造成高位截瘫。养父母到处借钱为她治病,家人轮流照顾她吃喝拉撒。
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让权菊先在生与死之间痛苦挣扎。但看到年迈的养父母还在照顾自己,她的内心一点点坚强起来:“为了他们,我必须好好活着!”
1982年,权菊先经人介绍与同村的陈孟强结为夫妻,后育有一双儿女。上要养老,下要供小,仅凭丈夫在地里刨食满足开销,已是入不敷出。
“人要有点精神,我不想混吃等死。”为减轻家庭负担,权菊先开始摇着轮椅走街串巷卖生活必需品,收购农副产品,还给别人加工衣服、办幼儿园等。虽然没挣到大钱,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有了不小的起色。
2002年的一天,一个远房亲戚在看望她时,说起了自己养牛致富的事情,权菊先当时就向其打听养牛的门道。亲戚走后,她立刻摇着轮椅到三四公里外的吉利区新华书店买了好几本关于肉牛饲养的书,回来一本本地“硬啃”。同时,她还四处拜师学艺。
听到她要养牛,养父母一致反对:“你这个傻闺女呀,多少身体健全、头脑精明的人都没把牛养好,你咋会行?”但权菊先这回犯了“牛脾气”,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去找亲戚、朋友借了6000元钱,买来6头牛犊,搞起了肉牛饲养。
6头牛出栏卖后,权菊先净挣了2400元钱。2400元,这可是丈夫种地、农闲时给人打工两年的收入,全家人为此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节省饲料钱,善动脑子的权菊先购买了粉碎机、打麦机、脱粒机等机械,免费为乡亲打麦、打豆,不收取任何费用,只图人家把秸秆留给她。而她把这些秸秆精加工后,配成各种饲料,再出售给养猪、牛、兔的农户。就这样,在养牛的同时,她又开辟了新的经营渠道。
如今,权菊先的家里,彩电、冰箱、电脑、浴霸、地暖等应有尽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农用三轮车等交通工具也一应俱全。
“正常人用双腿跑,而我则像蜗牛一样,只能用两只胳膊肘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为了不落人后,40年来,权菊先勤奋、坚持、有闯劲,早已成为村民眼中“飞起来的蜗牛”。
本报记者 姜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