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午,和煦的阳光洒在嵩县车村镇佛坪小学院内。四面群山环抱,满目葱翠,白色的两层教学楼甚为显眼。不大的院子整洁有序,刚铺好不久的绿色草坪垫占去了大部分,吃过午饭的孩子们在草坪垫上开心嬉戏着。
“学校和五年前我来的时候大不一样了。看着孩子们这么开心,我的付出是值得的。”35岁的佛坪小学校长申德智说,他2012年就任校长时,教学楼还只是毛坯房,因为烧柴取暖教室墙壁都被熏黑了,院子里坑洼不平,一下雨都是泥坑。
在佛坪村村委会主任白建章看来,自打申德智任校长后,佛坪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村地处深山区,俺村离镇上将近20公里,尤其是下雪天容易封山,所以老师们都不愿意到佛坪来教书。德智选择回村教书,挺不容易的。”白建章说,佛坪村与南阳市南召县接壤,极为闭塞,不少村民都随着扶贫搬迁住到了镇上。
当年申德智做出这个选择,着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他家原先在佛坪村西湖村民组,2006年全家搬迁到镇上住。2008年,从平顶山学院毕业的申德智通过招考进入车村镇一中任体育教师,妻子李娟娟也在镇一中当英语教师。当镇中心校领导找到申德智谈心时,他一开始也是拒绝的。
“想想山沟里的孩子,再想想自己的经历,我打算干一年试试,就干一年!”抱着这个想法,申德智做通了妻子和父母的工作,一头扎进了山沟里。粉刷教室、修整电路、平整院子……从那时开始,这个山村校园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课好教,就是事儿多。”回忆起这几年的日子,申德智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佛坪小学除了一到四年级学生,还有学前班孩子。可最令他担心的,不是繁重的复式班教学任务,而是学生们的纪律性太差,成绩差不说,还抄作业成风,“五六年级到镇上上学分班,班主任一听说是佛坪的学生都不想要”。
这样下去怎么行?申德智暗下决心,一方面对抄作业行为进行严罚,另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少留家庭作业。他还在各年级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手工等课程,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好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一年过去了,申德智不再提回镇上教书的事儿。反倒是妻子听他说起佛坪小学的英语课程很难开展,主动提出也调到这里教书,把当时才3岁的女儿留给了父母带。就这样,这对小夫妻一起扎根山沟,至今已有3年多时间。
妻子的全力支持,更让申德智干劲十足。他争取上级教育扶持项目,在2015年给学校接通了互联网,从此孩子们上课可以直接上网看外地的名师讲课录像,再也不用他周末回镇上家里下载了。佛坪小学的教学成绩也从几年前的全镇倒数,提高到了中游水平。
在教学楼一楼楼梯旁,一个放着足球、文具等的展示柜很是醒目。原来,去年申德智借鉴其他学校经验推出了成长币活动,孩子们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好就可以获得1角、2角、5角、1元不等的成长币奖励,累积起来就可以兑换各类学习用品。四年级女生盛依凡说,她就兑换了成语词典、小字典、文具盒等用品。
如今,佛坪小学共42名学生,因路途较远,有14人住校。接送孩子们到校,晚上照顾孩子们,夫妻俩像父母一样细心,经常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我俩现在都习惯这儿了,唯一担心的是女儿的学习。她上一年级了,我们辅导不成只好给她报了课后辅导班。”李娟娟说。
每到期末,申德智对教过的学生的成绩也很关心,他2012年教的18名四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有9人进入了全镇前100名,这让他很自豪。“因为闭塞,这里的孩子去镇上都少,一大半从未去过县城。他们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只是被大山挡住了脚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学生的面貌,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农村家庭的未来。”申德智说。
本报记者 郭宁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