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时开始,《洛阳日报》就融入了我的生活。这是因为我的父亲——他是《洛阳日报》的忠实读者。
小时候,我的语文水平还不错,每次语文测验,总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当时的我,还认为自己天赋聪慧,常常为此沾沾自喜。但现在仔细回想起来,这完全得益于我的父亲——他经常拿着《洛阳日报》,教我认一些常见的字、词、句,正是父亲的引导,为我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么说起来,我还算欠《洛阳日报》一份情呢。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习生活开始变得单调而忙碌,每天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在去课堂的路上。我的字认全了,可以独立阅读了,父亲就建议我有空多读读《洛阳日报》。
由于学习紧张,每当听到父亲这个要求时,我总是笑答一句:“叫‘空’的东西在哪儿呢?我咋没有呢!”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父亲总是将每天拿回来的《洛阳日报》放在我衣柜旁的小桌上。这个小小的举动,对我的影响却是大大的——出于好奇心理,我常常利用换衣服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报纸上的一些标题,碰上吸引我的内容便认真读起来。没想到,这份不经意间阅读的报纸,却使我成为班上的“新闻百晓生”。
我经常跟同学们聊一些从《洛阳日报》上得来的新鲜事儿,大家总是围着我聊天……同学们的这份信任,着实令我十分受用。后来,跟父亲谈起此事,他笑而不语,我这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原来,好奇心不仅“害死猫”,还能“诱惑人”读报纸。
再后来,我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新课程、新校园、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但新鲜劲儿过去后,便有了一些思乡的惆怅。这时,我又想起了《洛阳日报》。因为它是咱家乡的报纸,是家乡的标志。我经常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看《洛阳日报》电子版,时时刻刻关注家乡的动态。不知不觉间,我仿佛又看到了大院门前的九都路,大院后温馨的洛浦公园……
岁月如梭。大三的时候,我该谋划自己的前程了。我们那几届的学生,有个流行的说法叫“生活三选一”:出去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我的决定是考公务员。
考过公务员的考生都知道,一般考生都很难躲开申论的“50分魔咒”(一般考生很难突破50分)。我也一样,头几次总是考个“半瓶子晃荡”。这时,《洛阳日报》上的“洛平”文章及《河洛观潮》栏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反复琢磨,研读其中的论点、论据、案例,并试着自己在写作中提炼主题、要点等,它从思想认识上使我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以后的写作中,我终于摆脱了“50分魔咒”,申论分数也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最终,幸运之星降临,我考上了一个满意的单位,这也算是我读《洛阳日报》得到的回馈吧。
现在,我在单位里做着普通却很有意义的工作。《洛阳日报》,我依然经常读……
(作者单位:瀍河区瀍河乡社会保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