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庄严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实现——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立愚公志、啃硬骨头,合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这块最突出短板。5年来,国内考察调研每到一处,习近平总书记几乎都要到老乡家中看望,看真贫、扶真贫,提出一系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略。
新华社记者日前赴多地进行回访。这些地方以总书记的嘱托为行动指南,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正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坚决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而不懈奋斗。
锁定底线任务,全国人民要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9月下旬,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72岁的唐宗秀正在新翻修的房子里收拾东西。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太行山里的偏僻村庄访贫问苦。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当年全国扶贫对象仍有1.22亿人。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的标准,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简称“两不愁三保障”。
5年来,全国脱贫攻坚重拳频频出击,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项目快马加鞭推进。
挖“穷根”精准发力,下“绣花功夫”治贫困顽症
天气渐凉,但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一番热闹景象——十八溶洞景观正在开发……这个村2013年村内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如今,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因人施策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到去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313元。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民居环境、精准提供民生保障,十八洞村探索出“四大精准”分类施策之道,扶贫经验已辐射湖南各地。像十八洞村这样在“精准”二字上下足了功夫的贫困地区,如今都已面貌一新。
激发内在动力活力,靠发展真正甩掉贫困帽
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盘算着说:“去年这10亩苹果园,收入有30多万元。”这位陕北老汉已70岁,几年前还是贫困户。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总书记关心的那片果园,如今越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梁家河村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综合带动苹果产业和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7987元,相比2014年将近翻了一番。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贫困户陈泽申,就努力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扶贫理念。
2014年,县乡政府用互助资金帮他安装了光伏电站,上网后每度电赢利1元,靠着“晒太阳”,全年有了3000元收入。那一年,陈泽申还开始养羊,第二年卖了3只羊,又是3000元收入。
…………
人民在心,使命在肩,号角声急。一股凝聚着巨大热情和能量的磅礴之力,正在深刻改变着贫困面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高奏凯歌,全国人民将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据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