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由说:“佛教进入中国,源于一个奇怪的梦。”
汉明帝刘庄在梦中看见一位金人,头上有道白光,在大殿内来回飘游。待要发问,金人却又飞升空中,径直往西去了。
刘庄讲给群臣听,命他们释解。群臣甚感奇异,但都不敢盲目判断吉兆凶示。
博士傅毅奏答:“臣听说西方天竺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全身放射着光芒,能够飞身于虚幻之中。当初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十二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久经战乱,那十二座金人早已不知去向。陛下所梦金人,也许就是佛的幻影吧!”
刘庄于是欣喜不已,拨出专款,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带着博士弟子十三人,西往天竺,访求佛道。
东汉王朝访佛使团,浩浩荡荡,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茫茫葱岭,继续前行,到了大月氏国。
在大月氏,遇到正在那里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朝访佛代表团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像。
蔡愔和秦景喜出望外,用白马驮着求到的经卷,并邀请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回到了汉朝洛阳。
汉明帝对来自西域的摄摩腾、竺法兰二位梵僧甚为礼重。随后,明帝刘庄诏命,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处,御道北侧,立塔建寺,名曰白马寺,以安置印度僧人。
白马寺的样式,按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的意见,中心是座四方楼阁式佛塔,塔顶上具九重相轮,周围建有周廊百间,信徒们绕塔起居或进行礼佛活动。
从此,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就在白马寺里做住持,学汉语,译佛经。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翻译了一些佛经,《四十二章经》——佛的四十二段语录,即系其中有名者之一。
《四十二章经》简短,但在东汉时,两个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能译成一段一段的中国话,已经相当不简单啦。
两位客僧,此后一直在洛阳从事佛教传播,他们圆寂后,就葬在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因而有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谓。
李由说:“东汉的白马寺,今天早已不存。岁转月移,白马寺代有毁建,今天的白马寺主要有五重殿堂,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和毗卢阁等。毗卢阁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左右对称分布着多宝阁和藏经阁,以及东、西厢房。整个建筑群落布局严整,俨然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现今中国大多寺院形制莫不如是,殿堂层次清楚,等级元素明显,早已丧尽佛教老家以塔为中心,廊房平等环绕的寺院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