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长假,安徽巢湖市民单李萍没去拥挤的景点当游客,而是在家门口的城乡大舞台看看演出听听戏;山东大学生庞凇拿着文化惠民消费券,去看舞台版《驴得水》;河北邯郸的赵女士带着家人到馆陶县粮画小镇体验手工艺制作,给节日增添点“文化味儿”……近年,各地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把舞台搭到群众身边,把欢乐融入百姓心中,把实惠送进千家万户。
01 传统现代齐上阵 假日休闲越来越有“文艺范儿”
10月2日,在山东乐陵市千年枣林游览区,国画大师正现场讲授画枣,不远处还有工作人员对百枣园的枣品种进行讲解,游客吕帅赞叹不已:“原本就想来看看,没承想还能学到如此丰富的枣文化。”
如今,“十一”长假,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吃喝玩乐”,而是越来越喜欢“文艺范儿”。
济南市民苏晴是一名忠实的“票友”,这次“十一”假期她没出去,让她高兴的是家门口的文化活动一点都不少。歌剧《檀香刑》、昆曲《牡丹亭》、京剧《生死恨》轮番上演,各类展览、非遗体验也办得有声有色。
据了解,从今年7月20日开始,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就正式启动,借助文化惠民政策,不少非遗项目、戏曲等传统文化又多了一些展示的机会。
10月2日,“2017巢湖城乡大舞台”拉开序幕,几十支团队数百人参与其中。演出涉及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有清唱、彩唱、表演唱、小戏、小品和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更有巢湖民歌优秀节目和庐剧经典剧目等地方特色艺术在此一展风采。“看看演出听听戏,可比出去旅游舒服多了!”巢湖市民单李萍说。
近年,安徽省充分利用各个地市传统文化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这些活动,让和单李萍一样的“文艺”市民在假期有了更多选择。
02 消费券拉动文化消费 选择权回到百姓手中
和单李萍这样的戏曲爱好者不同,90后山东大学生庞凇,对文化消费有着更加个性的需求。“十一”期间社区里组织的晚会、戏曲大舞台显然不能满足她的“胃口”。
以往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者最担心的,就是服务送不到百姓的心里,成了一厢情愿的“拉郎配”。如今,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在线支付技术,相关部门在制订文化惠民计划时更加有的放矢。
这次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就采用了“一卡一券一平台”的运行模式。消费者登录山东文化惠民消费信息服务平台免费注册领取文化惠民卡,到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即可享受惠民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选择权回到了公众手中。
拿着文化惠民消费券,庞凇可以去看10月7日上演的舞台版《驴得水》,对于还是学生的她来说,文化惠民折扣帮她省了不少钱。
“今天的演出,我用文化惠民卡买了4张票,每张票价100元,但因为有优惠,实际上每张才20元。”刚带着孩子看完舞台剧,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瑗说,河北有个“文化一卡通”项目,个人支付100元,财政补助400元,每年消费完500元后还可以享受当地省市演艺剧团和直属13家文艺院团演出门票三至九折的优惠。
“变补贴文艺院团为补贴市民,赋予消费者更多参与权和选择权,也能激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的提高。” 河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说。
03 特色小镇迎来八方客 文化扶贫普惠大众
“趁着‘十一’假期过来体验粮画制作,放松放松。”10月3日,家住河北邯郸市邯山区的赵女士带着孩子前往馆陶县寿东村。在这里,除了体验粮画手工艺制作,还能感受乡村生活乐趣。
“粮画产业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馆陶县粮画小镇工作人员赵艳说,粮画是用植物种子或五谷杂粮拼粘、剪雕而成的艺术品。馆陶县寿东村是较早发展粮画产业的村子,3年前这里还是个贫困村,发展粮画产业后,贫困户有了就业增收的机会,寿东村在2015年实现了全村集体脱贫。
山东滨州也有相似尝试。滨州惠民县清河镇是个颇具文化底蕴的小镇,素有鲁北民间木版年画之乡的美誉。但随着老艺人的故去,清河镇木版年画日益落寞。为复兴木版年画,当地成立了文化旅游协会,将木版年画做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收藏品。今年国庆长假,木版年画广受欢迎,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贫困不拒绝文化,脱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文化扶贫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的范本。
(据《人民日报》 作者:肖家鑫 马晨 徐靖 魏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