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发展完善高端服务业是吸引更多人才在洛阳安居乐业、留学深造的重要要求。近年,我市不断完善居住、教育、文化等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城市品质,形成产业、城市和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高端智库齐发力
“双节”刚过,河南科技大学魏世忠带领的博士团队稍做休息,就迅速切换到“忙碌模式”。
突破我国大型铸锻件制造瓶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产品创造多个“世界之最”……该博士团队已两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带动洛阳和河南企业快速发展。眼下,该博士团队正对洛阳巨大的钨钼资源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高校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生力军,校地合作、双向互动,把高校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力资源,也为高校发展、留住人才提供更多便利。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在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调研时强调,希望驻洛高校坚持以德育人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校地合作,促进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洛阳早日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月19日,“河南省双创基地(洛阳)管理创新联盟”在洛阳理工学院挂牌。该联盟集聚洛阳理工学院、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驻洛国家级、省级双创基地,在双创基地与创客发展之间建立起长期互惠互利合作平台,提升我市创新创业水平。
今年7月,洛阳师范学院与中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打造洛阳城市会客厅——“洛邑古城”项目,着力建设古城、古街、古景,彰显古色、古韵、古味,延续洛阳文脉,讲好洛阳故事,以特色吸引人,打造洛阳新名片。
…………
去年以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强内涵建设,建设高端智库,搭建合作平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交出了响当当的成绩单。
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打造豫西北区域教育高地,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力的必然选择。
今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签署学分互认协议,双方在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和通信工程3个专业开展“2+2”本科双学位项目;6月,河南科技大学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美国WACE协会分别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9月,洛阳师范学院分别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去年以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驻洛高校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优势或特色学科,纷纷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创办高等院校或设立分院,积极引进外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及产教融合向纵深拓展。
文化设施更完善
每逢周末,洛龙区太康东路办事处鸿儒社区居民任瑭珂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儿子一起到市少儿图书馆洛龙教育分馆借阅图书。自从该分馆开到家门口后,他再也不用自掏腰包在网上给孩子购书了。
记者走访我市各公共图书馆发现,去图书馆看书成为市民生活潮流。
完善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艺术博览空间,推动文化与商业、商务、科技等融合互动发展,是完善城市高端服务功能的命题之一。
去年10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全市“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建设文化活动广场3000余个,初步构建起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体育场“四馆一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市中心图书馆(安乐老洛阳师院图书馆)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设计;市文化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改建也正在筹划,市非遗博物馆,也就是非遗展示中心也列入日程,以上场馆计划于2018年10月前面向社会开放;各县(市)区也在加紧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加强全民阅读硬件建设,市县全民阅读常态化,在人口密集区域,实现方便快捷、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15分钟阅读文化圈”。今年重在城市区试点布局5个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投放一批自助图书借还设备。
“文化+”加出新天地
蓝天白云、绿树掩映、青砖灰瓦、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十一假期,伊滨区万安山脚下的一条山沟沟名声大噪。
相传该地盛产美酒,乾隆皇帝巡游至此举杯痛饮美酒时,一仰脖喝得杯底儿朝天,便赐名“倒盏”。今年十一期间,倒盏民俗文化风景区试营业,吸引了大批洛阳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融合”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我市不乏文化与商业、商务、科技、旅游等融合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
“文化+旅游”,加出旅游新高度。洛邑古城、卫坡古民居、爱和小镇、三彩小镇、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拥挤的人流,彰显着文化的魅力。
“文化+科技”,加出文创产品新花样。高科技的设备加修复师的高超技术,让支离破碎的文物重见天日;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更真切体验龙门石窟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魅力;利用环物扫描、电脑3D成像等高新技术,让古老青铜文化大放异彩。
“文化+商业”,加出特色和优势。蜡像馆、文创馆、洛阳礼物体验店等,让洛阳会展中心内的城市会客厅成为新的文化休闲空间……
“文化+”,尽情展示古都特色和河洛文化底蕴,加出了古都洛阳的城市品位。
本报记者 常书香/文 鲁博 常世峰 刘冰/图
业界声音
洛阳目前迎来重要机遇期,时不我待,催人奋进。地方高校重在地方,其发展不应就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被独立、孤立、单一看待,而应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层面顶层设计来把握。从长远来看,目前我市正在推进的地方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国际化工程、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是洛阳发展的高端服务工程,必将形成洛阳全面发展的乘数效应、叠加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溢海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在制度设计中以人为本,通过招引高端服务业项目,完善居住、商业、医疗、教育等城市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生活业态,为产业集聚提供保障。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 刘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