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涧西区重庆路办事处第一社区,前来办事的居民张友琴放下手头的事,非要拉着记者说说社区志愿者老张做的好事。
老张名叫张学明,今年76岁,是矿新村小区的居民,退休后在社区做志愿者,一干就是14年。
一条黄丝带,温暖空巢老人心
今年83岁的张友琴家住矿新村小区。多年前她突发脑溢血,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如今每年都要多次住院。她的老伴18年前去世,女儿远在上海定居,两个儿子中,一个患有精神残疾常年住院,另一个因工作需要经常在外出差。她成了空巢老人。
“老张真是个大好人,这些年要不是他一次次到医院看我,在生活中帮助我、关心我,我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张友琴说着,颤抖着双手几度哽咽,布满皱纹的眼角浸满了泪水。
上个月,张学明在社区发起“黄丝带送温情”活动,和其他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义务帮助小区里的空巢老人,包括张友琴在内的5名高龄老人被列为首批帮扶对象,被发放了黄色丝带,若需要帮助,只要把黄丝带伸出窗外,就会有志愿者上门帮助他们。
“有了黄丝带,以后有啥急事,再也不用害怕了。”有了黄丝带,小区里的空巢老人犹如吃下了定心丸,但张学明还是放心不下,每天,他都要坚持到孤寡老人家走一圈,聊两句家常,看看老人健康状况,问问有啥需要帮助的。
“解疙瘩”服务队,化解邻里纠纷
在矿新村小区,提起志愿者张学明,无人不知;说起他的好,无人不称赞。
去年,张学明号召成立“解疙瘩”志愿者服务队,一人倡之,众人从之,13名热心居民纷纷加入,服务小区居民。
“邻里之间难免发生小矛盾、小摩擦,若不及时解决,影响邻里和气不说,也会影响大家的身心健康。”张学明说。
上个月,9号楼4楼居民袁春霞家屋顶漏水,从厕所蔓延到卧室,连被子都被浸湿了。原来是5楼住户家厕所漏水,但5楼房屋常年外租,就维修一事,户主和租客都不愿配合。
张学明得知情况后,一边多次尝试与户主沟通,一边请来管道维修工,查找漏水点,寻求修理方法。最终户主同意出钱,和志愿者们一起修补好漏水点。
服务队成立的初衷是化解矛盾,队员们做的却是各种琐事——义务修家电、磨刀磨剪子、清理小广告、喷药驱蚊虫、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买面、与小区澡堂沟通增设老年人座椅……“解疙瘩”志愿者服务队,不仅解了邻里生活中的疙瘩,也解了居民心中的疙瘩。
一位老党员,朴实奉献亦动人
张学明是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从中信重工退休后,在家没事干很着急,便经常在小区里溜达,看到谁需要帮助,就赶紧上前搭把手。2003年,重庆路办事处第一社区搬家,他前去帮忙,并主动向社区申请做志愿者。
“我们小区是老旧小区,有16栋楼3000多人,其中老龄人口占60%以上,其他不少是外来租房客,人员流动性大,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很重要。”张学明说,自己的初衷很简单。
张学明在志愿者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一本本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矿新村小区邻里生活的“柴米油盐”。
“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个共产党员都会做。”张学明简单的一句话,却流露出大爱之情。
本报记者 赵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