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伊滨区庞村镇探索建立“433”工作机制,即依托四个抓手、建立三支队伍、健全三项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创造了连续7个月“零上访”的纪录。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庞村镇荣获2013至2016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这是此次我省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乡镇单位。
四个抓手源头预防
9月25日晚,伊滨区庞村镇窑沟村12组贫困户田建锋脑梗复发,巨额的医疗费用使田家人束手无策。
得知这一情况后,窑沟村党支部立即组织开展捐款救助活动。
10月6日,在“5+X”党员主题日活动中,村党员干部捐款12850元;
10月7日,“窑沟村志愿者”微信群捐款4920元;
10月8日,窑沟村“恰同学少年”“追忆”“老同学”等微信群共筹集善款1300元;
…………
捐款场面热火朝天,是窑沟村乡风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该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四个抓手的成效所在。
“你看这条六合大道,征地拆迁涉及多家企业、废旧民居,还要做不少村民的迁坟工作。2016年5月动工,目前已到了收尾阶段,整个建设过程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窑沟村党支部书记田勋周说。
位于窑沟村村部东边的六合大道,是伊滨区首条由村集体出资自建的村级公路。这条路全长2.4公里,建成后将成为洛偃快速通道与顾龙路连接的主要通道之一,也将极大缓解整个庞村镇的交通压力。
信访维稳,重在基层。
庞村镇深入查摆信访问题多发的深层次原因,坚持把干部教育、改善民风、为民服务、村务公开等作为工作抓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通过开展党性和业务能力教育,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通过“道德模范评选、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文明村、乡村少年宫、道德讲堂、好党员、好家风”七个载体,切实提升民风;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通过村务公开,使基层民主深入人心。
三支队伍加强矛盾调解
如何将矛盾及时、就地、依法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民调员”“信息员”“专家调解员”,成为庞村镇从源头上处理好信访问题的关键所在。
近日,庞村镇东庞村监委会委员、治保主任王进亮,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7月在西安市和杭州市发生的两起涉及该村企业的工伤事故,经过70多天的艰难调解圆满收官,在这次调解中,东庞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元和民调委员会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矛盾在宅基纠纷、工伤意外方面比较集中,我们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信息员捕捉不稳定苗头,调解员及时介入平息纠纷,专家调解员破解信访难题,共同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王进亮说。
近年,庞村镇党委、政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建立“民调员”“信息员”“专家调解员”三支队伍。一批曾经民心不稳、上访户多、干部不团结的后进村,逐步成为和谐稳定的零上访村。
选好信息员。庞村镇在全镇14个行政村中挑选责任心强、口碑好、敢担当的村民作为信息员,并吸纳老上访户加入信息员队伍,第一时间发现和分析不稳定因素,做到矛盾提前排查、提前上报。
配好民调员。该镇在各村共选配了57名群众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的民调员,从事调解工作,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用好专家组成员。在全镇老教师、老党员、退伍老兵和村干部中选拔经验丰富、威望高的人员成立专家组,指导、参与镇村信访疑难案件、信访积案、老案化解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三项机制调动全员参与
走进庞村镇,处处拂动着和谐的春风。
掘山村赵继周、高振伟等企业家为本村老党员自费送生日蛋糕。
重阳节,庞村镇越战老兵志愿服务队的30名老兵,走进庞村镇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并设立免费充气、补胎服务点。
彭店村和草店村分别举办道德讲堂、文艺演出,共同庆祝老人节日。
在西庞村的惠众道德乐园,每月一次的老人宴如期举行。西庞村正努力打造中原第一孝村,村委会每月都会邀请村里所有的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餐。
在军屯村,496户村民在今年将用上管道燃气,目前管道已经安装到户。
近年,庞村镇开展零上访村创建工作。每月组织召开零上访村创建工作讲评会,对零上访村给予1000元奖励,充分调动各村解决疑难纠纷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庞村镇还建立了金牌调解员评选机制和疑难案件分析研判机制,全员参与,机制保障。2016年,全镇14个行政村,零上访村数量达到12个。
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庞村镇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3年以来,该镇连续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庞村镇党委书记熊红万表示,“433”工作机制就是把夯实组织、制度和群众三个工作基础,与彰显党员先进性、制度根本性和群众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信访工作的镜鉴,最终以工匠精神打通了信访工作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陈晓辉 张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