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经济结构偏“重”,经济增长急需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剂良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三超三转”,全市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动能转换持续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过去一年,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7”政策框架,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改善。
过去一年,我市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良好态势,给洛阳带来了新机遇、集聚了新优势,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盘点一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为丰硕的改革成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关闭煤矿25处,化解过剩产能435万吨。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下降至7.1个月。资本市场直接融资377亿元。87个项目入选国家、省PPP项目库,总投资1021.8亿元。千方百计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40亿元。多策并举补短板,水利、交通、科研等领域投资分别增长24.1%、52.2%和90.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国企改革步伐加快,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
城投集团等6家企业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完成。46家驻洛央企签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协议,29家已全面实施。8家驻洛省企全面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56家市出资企业基本完成脱钩改制。妥善处置“僵尸企业”16家。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创新优势、开放优势进一步巩固——
取消下放行政审批、行政职权等事项281项。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简易注销等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登记市场主体8.2万户。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投资项目承诺制,实现“三十五证合一”,进驻企业3618家。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市各行业努力拓展新市场、形成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培育新动能,改革的成效已然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本报记者 李迎博
2018,我们这样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全局、关系长远。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而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将着力抓好七项重点工作,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在首位。
如何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绘出路线图。
“破”“立”“降”发力。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持续推进“以去促优”,严格执行煤炭、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去产能政策;化解房地产结构性库存,积极推进租售并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万基控股、LYC公司等试点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税收、物流、人工等各项成本30亿元;加大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项目推动。着力巩固“三二一”产业格局,加快实现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由传统产业占主导向新兴产业挑大梁转变。强化项目抓手,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项目。
产业升级。落实制造业、服务业、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在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落实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提升“洛阳制造”的产品层次和质量水平。
国企改革。加强国资监管,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加快驻洛央企“三供一业”改造分离移交。深化市属县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脱钩改制企业改革,完成市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和16家子公司清理整合工作。
“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着眼用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来激发市场“乘法”。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全面实施“三十五证合一”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动态调整市级行政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找准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代的哲人遐思;找好改革支点,就能开创发展新局,这是今天的中国故事。
开弓没有回头箭。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洛阳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李迎博
稳中求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洛宁县委书记张献宇
洛宁县委书记张献宇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洛宁县委、县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领会实质中坚定信心,在稳中求进中担当作为,着力抓好“五个一”工程,推动洛宁高质量发展。
明确一个思路。深刻把握全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在吃透会议精神、审视洛宁县情、融入全市大局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洛宁县2018年整体工作思路,把市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转化成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运转、落地生根。
兑现一个承诺。紧紧围绕“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6344”扶贫模式,着力培育“六大产业支撑”、拓宽“三种就业渠道”、改善“四个基础条件”、提升“四项基本服务”,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1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187个、产业扶贫项目340个;狠抓“一转三推进”,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以能力提升促工作提升,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把握一个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确保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按照“一产培育特色、二产发展壮大、三产持续提升”原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巩固“三二一”产业格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完成市定任务。
突出一个抓手。坚持项目引资双带动。强化“1+4+N”项目推进机制,狠抓洛宁抽水蓄能电站、北京德青源肉蛋加工中心等总投资423亿元的185个重点项目,计划年内竣工122个、完成投资107亿元以上;强化“1+5+5”招商推进机制,围绕洛宁“221”产业体系持续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力争全年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引进县外境内资金65亿元、外资1亿美元以上。
围绕一个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提品质、可持续,全力抓好2018年省、市、县民生实事,大力实施全国教育均衡县创建、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全年民生支出25亿元以上,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2%以上;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发放创业贷款2.5亿元以上,带动创业就业1.3万人。 本报记者 孙自豪
抓好六项工作 加快提质转型
——访市工信委主任王玉峰
市工信委主任王玉峰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以高端、融合、集群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这些要求明确了洛阳工业提质转型的发展方向。市工信委将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实施“中国制造2025”洛阳行动计划,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强力推进技改提升、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绿色制造等9大工程。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实力。围绕“565”现代产业体系中的7个工业产业,以及烟、酒等高财政贡献产业,构建技术创新引领、下游产品带动、骨干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深入推进提质倍增工程,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15家试点企业为重点,紧盯提质倍增目标,加快推进2018年计划实施的27个产业化项目。继续筛选一批县(市)区优秀企业,使全市试点企业达到100家。
推动六大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力。突出抓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城融合、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引导龙头项目和产业链关联项目集聚,打造市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县域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抓项目稳投资,提升产业支撑力。重点抓好格力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81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一拖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等143个在建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持续跟进忠旺集团、长安汽车、西安交大3D打印等在谈项目,争取早日签约落地。
本报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孔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