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2月9日 星期

“三二一”,洛阳跨进新时代
—— 把握好洛阳产业结构的历史性拐点(上)
洛 平


这是洛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拐点—— 

2017年,我市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343.1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省增速0.9个百分点。构成这张成绩单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0.0亿元、2037.7亿元、2075.4亿元,结构比例为5.3∶46.9∶47.8,“三产”首次超过“二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洛阳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产业结构的历史性拐点,是洛阳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被世界公认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结构。从国际上看,在经济总量排名前15的国家中,2016年“三产”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0%。就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后,“三产”的比重一直是上行态势,支持政策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发达城市的经济重心目前已经转向现代服务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正是因为现代服务业(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读懂洛阳产业结构历史性拐点的价值意义,要放到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观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洛阳的产业结构比例为43.4∶2.9∶53.7,“二产”微乎其微,“三产”仅是生活性服务业。这个“三一二”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也是当时从国家到地方百废待兴的真实反映。“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布局的完成,一举为洛阳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至1959年,结构比例为17.3∶42.8∶39.9,“二产”首次超过“三产”,洛阳产业结构从“三一二”变成了“二三一”。自此,洛阳的“二产”高歌猛进,占GDP的比重最高时接近60%,“工业重镇”“老工业基地”“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名头声震全国,“工业强则洛阳强”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发端,一路为洛阳发展留下“重重”的注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现代化程度最直观的晴雨表。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步入调整期,洛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速一度下滑至全省倒数第二,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尤其“一条腿长(工业比重大)、一条腿短(服务业比重小)”的产业结构问题变得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下转02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