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持续热映,影片累积票房已经超过3亿元。从前年的《舌尖上的新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诞生在中国》,到去年的《二十二》《重返·狼群》等,闪耀大银幕的国产优质纪录电影在口碑丰收的同时,也屡屡创下票房奇迹,正在迎来一个好时代。
1 各行各业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上映后,引发了观影热潮,赢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目前,该片全国票房已突破3亿元,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
影片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大家”与“小家”紧紧结合在一起,驻村干部、电网工人、登门为患者办理服务的健康管理员等,一个个非凡工程背后的平凡人,汇聚成一个个奋斗者的故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的身影。
不少观众纷纷表示,看完电影振奋人心:“发自内心地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做一个奋斗者最光荣。”……有家长则主动带孩子观影,认为这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清晰直观地了解国家的发展与成就。与此同时,“我为祖国打call”“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是中国人”等话语也在网上受到年轻人追捧。
2 导演希望这部影片被更多年轻人看到
去年夏天,身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影股份签约导演的卫铁接到导演《厉害了,我的国》的任务。谈到上映以来不断突破的票房纪录,卫铁表示,“这个片子是关于我们国家成就的故事,也是关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故事”。相比起市场效益,他更关注影片带来的社会效益:“能够有好的票房成绩是观众对影片、对背后创作者的认可,这就足够了。”
听到记者说年轻观众是这部电影的主力军,卫铁坦言非常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去看看这部片子,“去感受我们的国家、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的力量对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卫铁介绍,在成绩的背后,是整个创作团队的艰辛付出。在创作过程中,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都比较大,特效部门工作人员半夜3点钟起来工作、摄影师在寒风中等几个小时只为了拍一个镜头都是家常便饭。
卫铁表示:“你看片子里港珠澳大桥的工人泡在海水里工作,福建籍企业家陈德启先生原本事业已经非常成功,却响应号召,扎根宁夏,把戈壁滩变成绿洲,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重新开始?和这些奋斗者相比,我们的辛苦算不了什么。”
3 有些画面“众筹”而来,是真正的全民参与
去年3月,央视推出6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在制作《辉煌中国》时,央视发起了“内容众筹”活动,让普通人用镜头记录自己身边的变化,共收到上万条投稿素材。
在电影版中,这些“众筹”而来的画面占据一部分比例,谈及此,卫铁表示:“这是一部真正全民参与的片子。从画面中,看到了他们劳动的身影、他们自信的笑容,这些都是最为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瞬间。”
“很多人在片子里看到自己的故乡。”在卫铁看来,能够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是纪录电影提高与观众情感共鸣的一条路径。而他也相信:“让更多国外的观众了解中国,这部片子是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4 现在是纪录片的好时代
尽管与商业大片相比,纪录片在排片、票房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但从近年多部登上大银幕的纪录电影来看,成绩相当不错。去年,由郭柯执导的《二十二》走出漂亮的逆袭曲线,让业内创作者振奋不已,而片中年轻导演对国家历史的那份情怀,让观众为之动容。今年,《厉害了,我的国》顺利接棒,为国产纪录电影再创佳绩。
卫铁表示,主旋律纪录片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跟整个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也是国家实力提升的体现。“如果这个行业的繁荣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的人才加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认为,眼下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纪录电影纷纷获得市场成功,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观众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提高了,自然对于作品、创作者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不少纪录片导演也纷纷表示,这是纪录片的一个好时代。曾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的萧寒曾带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山纪念堂做千人首映礼,场面比一部商业大片的首映礼还壮观。在前不久参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时,萧寒表示:“现在到了一个可以用作品说话、一个好的作品会得到奖赏的时代,我非常幸运。”
《二十二》导演郭柯同样认为,纪录片创作者要用好作品说话,无论环境、平台再好再多,都要严格督促自己勿忘初心:“大部分的导演拍片子都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跟观众产生更多互动,找到知音。”
(据《广州日报》 作者: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