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欣是洛阳知名的作家,曾任市文联主席。
陈俊武是我市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副其实的科学家。
日前,随着《陈俊武传》一书出版发行,他们二人之间多年的友谊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1 从未谋面
26年前,他们素不相识。
张文欣时任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笔耕不辍,时有作品见诸报刊,再加上他曾任过文学刊物编辑,在洛阳文坛已有一定影响。
陈俊武当时已从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行政“一把手”岗位上退下来,全身心投入他的炼油工程技术研究。
1992年新年伊始,一则消息令千年古都沸腾了: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的陈俊武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3年后改称院士),实现了河南省零的突破。
这则消息也极大地震动了洛阳乃至河南的文学界:直到陈俊武当选院士,人们对他的事迹几乎一无所知,见诸报刊的文字作品更是寥若晨星。
这位让洛阳骄傲、为河南增辉的科学家,是如何登上科学高峰的?他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读者在期待,洛阳文学界能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吗?
巧的是,这年5月,河南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莽原》杂志社向张文欣发出邀约,请其写一篇关于陈俊武的报告文学。
看来二人就要谋面了。
2 忘年之交
采访陈俊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陈俊武的业绩和他的社会知名度,确实是个不等式。而这个不等式,是他自己造成的:当荣誉来临的时候,当镜头对着他的时候,他总以各种理由拒绝采访。国内外多家出版机构向他发函,要将他写入各种各样的名人“辞典”,他也基本不予理睬。
怎样才能叩开院士的心灵之门?张文欣用了一套老老实实的“笨”方法:
一学:自接到约稿任务的第一天起,张文欣即开始恶补石油化工知识。他从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借来一大摞工程技术类书籍,日夜翻读浏览。
二问:张文欣采用“迂回战术”,趁陈俊武出差未归之机,密集采访其朋友、同事,收获了一个“立体”的陈俊武的大量素材。
三备:在此基础上,在和院士见面之前,张文欣准备了一份详细周密的采访提纲,提出了20多个具体的问题,让人转交给这位历来不喜欢接受采访的科学家。
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陈俊武在出差返洛的第二天即热情约见了张文欣——张文欣的执着态度、缜密思路、钻研精神,感动了他。
首次会面,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一次不够,那就再谈一次。白天谈不完,晚上接着谈。似乎是自然而然,他们的谈话从办公室延伸到院士的家里。
心灵和情感上的契合与共鸣,使65岁的陈俊武和44岁的张文欣成为忘年交。陈俊武把尘封了数十年的大学日记拿给张文欣小友看,还曾辗转乘公交车到张文欣家里回访探望。
一位文学家说过,作家与采写对象之间如果达不到感情的交流,就不可能写好报告文学。
那么,有了这份“忘年交”,就不奇怪后来的“洛阳纸贵”了。
3 洛阳纸贵
七分采,三分写。
这“三分”写作之功,张文欣又是如何炼就的呢——从白写到黑,从黑写到白,“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终于有一天,张文欣的邻居忍不住开口了:“你家书房的灯,怎么总忘关?!”
1993年1月,记录陈俊武心路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在《莽原》杂志1993年第1期发表。
一时间,陈俊武和张文欣的名字被“捆绑”传播,家喻户晓。《灿烂人生》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职工中争相传阅,公司党委决定,增印4500册,作为人手一册的学习资料。那一时期,多家报刊也转载、选载了这篇作品。
在随后举行的“向科学家陈俊武学习暨《灿烂人生》作品研讨会”上,大家一致给予很高评价,指出这篇报告文学第一次全面、系统、生动地反映了陈俊武的先进事迹,并通过这些事迹揭示了他成功之路上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和支配其行动的精神实质,做到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在研讨会上,陈俊武的大姐陈舜瑶,向张文欣表示感谢。她说,她离家参加革命的时候,陈俊武才10岁,他的很多事迹,她看了这篇报告文学后才知道。
4 等你一年
酒是陈年香,友谊历久真。
《灿烂人生》之后的20年,张文欣和陈俊武各自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文欣后来担任了市作协主席、市文联主席、《牡丹》杂志主编,又有报告文学集《大路歌》《时代记忆》、散文随笔集《秋水红尘》《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等多部著作面世,曾获多项文学奖。
陈俊武依然老骥伏枥,致力于替代能源和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带领团队研发的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获2014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参加开发的“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率先提出了碳排放峰值问题,为制定国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关键的决策建议。同时,他著书育人,甘当人梯,培养了一大批石化行业技术栋梁。
尽管忙,但他们的友谊从未搁浅,常来常往,倾诉倾听。在很长一个时期,张文欣每年收到的第一张新年贺卡,必是院士寄来的。
2015年夏,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启动资深院士传记工程,并筹办院士史料展览馆。中石化总部也决定,为75岁以上的两院院士编撰传记,以记录历史、教育后人。
陈俊武本人和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张文欣。可是……
当时,张文欣正组织实施一项规模宏大的“走河写河”活动:组织近百名作家、学者,以河流文化为核心,以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为方向,对黄河、瀍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白河7条河流进行考察采访。
没关系,等你!可是……
“走河写河”行动,实地考察仅仅是个开始,后期的创作、编撰任务异常艰巨,作为策划人、牵头人,张文欣短时期内抽不开身。
没关系,3个月不行,就等你半年;半年不够,就等你1年……总之,《陈俊武传》等你来写!
5 两次住院
信任的力量,催人奋进。
2016年夏,“走河写河”工作告一段落,张文欣一头扎进陈俊武传记采写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张文欣直接“进驻”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在院士办公室对面“安营扎寨”,现场采访,现场写作。
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时间、一个细节,要翻很多史料,要问很多人,张文欣每天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不要忘了,我们的作家,此时也已年近七旬。他的身体终于做出了反抗——2017年二三月间,张文欣病倒了。
当时正值陈俊武生日之际,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以现场教学的形式,祝贺老师生日,聆听老师教诲。得知这个消息,张文欣腾地从病床上坐起来:我要去采访,机不可失!
医生拗不过他,家人也拗不过他。那几天,张文欣白天和陈俊武的学生们座谈,晚上回医院输液,收获颇丰。
2017年7月5日,张文欣第二次住院。住院前一天的7月4日,《陈俊武传》正式交稿了。紧绷的神经一放松,整个身体像散了架,他确实太累了。
数十次漫谈式采访,上百段谈话录音,重走院士走过的路,访谈院士交往的人……一个更加丰满的院士形象、一种更加生动的院士精神,在张文欣笔下渐渐显现。
6 精神高地
2018年3月16日,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为陈俊武老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生日聚会”——学习陈俊武院士精神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由张文欣著、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陈俊武传》正式与大家见面。
《陈俊武传》全书28万字,分19个章节,生动记述了陈俊武从少年时期就刻苦攻读,立志产业报国,到一路风雨,追梦石化,刻苦创新,逐步成长为国家大师和行业泰斗的人生历程。同时,该书记录了他对家人深沉的爱,记录了他的另一种潇洒;记录了他的成功,也分享了他的遗憾;这里不只有石油和技术,更有一种别样的家国情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盛华仁欣然为本书作序,称“这是一部走近陈俊武、认识陈俊武、学习陈俊武的佳作”。
那天,张文欣也是第一次看到带着墨香的《陈俊武传》,他在发言中简要回顾了采访写作《陈俊武传》的过程。他说,陈院士的光辉业绩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就像一座精神高地和一片道德绿洲,深深地吸引着他、感动着他,自然也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楷模,这也是他和院士长达20多年忘年交友谊的精神基础。
张文欣说,陈俊武院士已经成为洛阳高层次人才的“冠上明珠”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质名片,陈俊武精神已经成为洛阳创新精神的强大精神内核,是全洛阳人民的精神财富。尤其是,陈院士盛誉加身,却依然坚守岗位、淡泊自守,沿着原先的生活轨迹平静生活,向着既定的科研目标砥砺前行,确确实实令人感动。
张文欣认为,青年学子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科技人员都可以从陈俊武的故事当中获得启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像陈院士那样去刻苦攻读,努力奋斗,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超越自我;像陈院士那样去做人做事,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一个专心、专注、专业的人,做一个能对社会、对人民、对新时代作出贡献的人!
在座谈会上,91岁的陈俊武老人,精神依然矍铄,思维依然清晰。发言完毕,陈俊武坚持起立向与会的领导、同事、亲友们鞠躬致意。
很明显,有一躬,是特意鞠向张文欣的。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