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5月30日 星期

揽镜梳妆
映花容

□李国强
战国晚期
镶玉鎏金铜镜架
(资料图片)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对镜梳妆的情景
(资料图片)

铜镜是古代人照容用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清代绵延使用了近四千年。由于古代铜镜的镜背在各个时期装饰了不同题材的纹饰,并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铜镜的研究比较集中在镜背纹饰上,对铜镜的使用方式关注不多。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古人使用镜子不光用手拿,还会用各种架子支撑,而且男女会用不同的镜架。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使用铜镜的。

手持应该是铜镜最常见的使用方式了。而手持铜镜还分手执镜柄、手握绶带和双手捧镜等方法,这些方法贯穿整个中国古代铜镜使用过程。使用者手持有手柄的铜镜照容,大概是铜镜最早的使用方法之一。

青海贵南县尕马台出土过一面公元前2000年前后齐家文化的七角星纹镜,镜钮已经残损,镜的边缘有两个小孔。考古专家在仔细研究后指出,该镜在出土时,镜背的这两个圆孔间有朽木的痕迹,这应是铜镜的木柄遗痕,两圆孔应该是用作穿绳捆扎木柄的。按照这个思路,这枚代表齐家文化的铜镜在使用时应该是手持木柄来映照面容的,如此,它应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最早的有柄铜镜。

带柄铜镜在唐代已流行,在宋代及明、清时期比较多见。带柄铜镜不仅可以从梳妆台上取下来手持使用,也可插于梳妆台上使用。

考古专家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壁画或古代绘画作品中有关使用铜镜的图像资料分析,除手持镜柄外,另一种手持铜镜的方法应该是在镜钮中穿系绶带,然后手握绶带映照面容。最典型的是山东嘉祥县的东汉武梁祠内表现列女故事的壁画《梁高行割鼻拒聘》,其中梁高行右手持镜、左手握刀的画像,明确描绘了手握铜镜绶带的持镜方法。

辽宁库伦辽代壁画墓墓道北壁有一组描绘墓主人出行的图像,其中爱美的女主人临上鹿车前还不忘对镜整容,侍女双手捧镜,女主人也双手扶镜。由此可见,双手捧镜应该也是手持铜镜的方法之一。这应该是一面较大的铜镜,单手握持肯定不稳,故必须采用双手捧的方法。这也许是当时使用大铜镜时的一种最简便的方法了。

除了手持,将铜镜置于镜架、镜台上,也是较常见的铜镜使用方式。中国古代镜架的产生应该是在战国晚期。从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晚期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镜及其支架,应是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镜架。

汉魏至隋代多使用支柱式镜架,洛阳金村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鎏金铜镜架,在半圆形带槽的镜架两端各饰一个龙首,架下有方形柱。该镜架原来是被插在一个方形木质底座上的。

唐代、五代直至宋代,男人和女人使用的镜架是有所不同的。河北五代王处直墓中的两幅壁画不仅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五代及随后宋辽时期的铜镜使用方法,也首次直观地表现了当时男女所使用的镜架是有所区别的。男子使用的镜架较简练,前后交叉形结构,这种结构的镜架都出土于男性墓中。

女性则开始使用结构趋于复杂的镜台,壁画中女性使用的镜台以方形木块作为底座,上有前后两排高低不同的并列直立木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王诜所绘《绣栊晓镜图》中的镜台、河南新密市发掘的北宋壁画墓中一幅仕女梳妆图中的镜台,基本都是这种结构。而且这种形制的镜台流行时间较长,至少一直沿用到明代,相关的考古资料也最为丰富,可见它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女性使用最广泛的镜台式样。

古代铜属贵重金属材料,用它制成的镜子自然很珍贵,深受人们珍爱。为了更好地保护镜子,避免光洁的镜面被磨损,自古以来置放铜镜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迄今我国已发现的古代铜镜数以万计,这些铜镜在出土时多附着布帛残迹,这说明古人通常情况下是用布帛作镜衣把铜镜包裹后放置起来的,这是古人置放铜镜的基本方式。

随着铜镜的广泛普及,盛镜器具也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西晋时期出现金属镜奁(lián),多见铜奁,亦有少量锡奁,宋以后又出现银奁,此外,还有竹笥(sì)、漆奁、木匣、金属奁、瓷盒和镜箱等。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盛镜器具是从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竹笥,该墓主是一位中年女性,圆形竹笥就是她盛镜的镜奁,其中放有包裹在凤鸟花卉纹绣绢内的羽地蟠螭纹镜。

在中国古代,铜镜的尺寸差异很大,小型铜镜直径2厘米至8厘米,小巧轻薄,可以穿绳子系于腰间,随身携带,就像现代许多爱美人士随身带镜子一样;中型铜镜直径9厘米至39厘米,使用时可以悬挂在墙壁上,有专门的镜台,用考究的镜奁存放;大型铜镜直径40厘米至80厘米,这类铜镜常具装饰、镇宅的作用,通常配有专门的镜托置放,更显庄严华丽。

作为收藏品,如今看到的铜镜大多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斑驳。人们往往会质疑:这能照容吗?在古代,铜镜使用时间久了,镜面便会昏暗,也难免会生锈,因此铜镜是需要经常磨光的。伴随着铜镜的使用历史,就诞生了一个古老的职业——磨镜。

在古代,磨镜是一种专门职业,磨镜匠师走街串巷手里拿着工具沿街敲打,吆喝高喊,招揽生意,妇女们听见后就出来磨镜,这叫作“惊闺”,有些挑扁担卖小百货的也附带着磨镜,古代绘画作品中就有描绘这一景况的。

当汉代铜镜的制造发展到一个高潮时,工匠们便开始在铜镜上加水银以便得到更加清楚的成像,这时磨镜的匠师就需要在镜面上加上水银然后磨制。到了晚清甚至近代,虽然铜镜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在街头巷尾依然能见到磨镜的匠师。“一磨镜老翁,肩挑长凳似的东西,上面缚着一块猪肝色石和一块青石,试聆听他的喊叫,依然是‘磨镜,磨剪刀!’”这是1925年鲁迅在《看镜有感》中的描述。磨剪刀的叫声如今还能偶有所闻,但是磨镜的吆喝声随着铜镜退出照容用具舞台而成为历史的绝唱。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