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6月26日 星期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


(上接01版)

不仅如此,由于食物种类的匮乏,蔡福庆一家每天的主要食品离不开萝卜、白菜、红薯、土豆。蔡福庆还记得,每到春节前,大伙儿都会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天不亮就冒着寒风到国营肉店门口排队,冻得手脚生疼。

“那个时代,大家基本上告别了饥饿,但餐桌上的东西实在匮乏。”蔡福庆说。

最难忘那入冬前搬白菜的背影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凭票购买食物的日子渐渐成为回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洛阳人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蔬菜、肉类、蛋类、瓜果,餐桌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我刚上班那会儿,一个月工资就30多块钱,一个月就舍得买一次肉,还专门挑肥的——用猪肉炒菜时能给其他菜也‘串’点肉味儿。”家住西工区的市民李淑霞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品种类是越来越多,但市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在很多人家中,吃肉还是一种奢侈。

此外,每到无菜可买的冬天,不少洛阳人还是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冬天——储存大白菜。

“跟其他菜相比,大白菜更耐寒,能做的花样也更多,入冬前我家买的上百斤大白菜往往能吃到来年开春。”李淑霞说,当时,每到入冬,丈夫给自家和双方父母家搬大白菜的身影,成了她对那个年代难忘的回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高速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吃好,下馆子成为一件平常事。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流行办喜事时在酒店摆桌、待客。那时候,李淑霞的丈夫瞅准了机遇,借着这股东风开了一家饭店,赚到了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

大鱼大肉吃出“毛病”,他又吃起了窝窝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豫菜、水席,国内的各大菜系纷纷落户洛阳,美式快餐、韩式烧烤、日本料理等也相继出现。在大街小巷,各种档次、不同风味的饭店随处可见,人们的饮食逐渐多元化。

“这些年做生意赚了些钱,经常晚上出去应酬,喝酒、吃肉,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了,脂肪肝、血脂稠,各种毛病都来了。现在我又开始吃起了粗粮窝窝头、红薯、玉米这些小时候常吃的东西。”市民何先生说,他和家人还很喜欢到农家采摘园去摘水果、吃农家饭,享受绿色原生态的食品。

大鱼大肉吃多了,各种“富贵病”随之而来,人们摆脱了“吃不饱”,实现了“吃得好”,开始追求“吃得健康”。何先生发现,近年,除了和他同龄的中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注重养生,追求绿色、健康的食品。

“素食餐厅、有机果蔬超市、农家乐等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何先生说,他家楼下有一家有机果蔬超市,店里的蔬菜、水果价格是市面上同类普通蔬菜、水果价格的几倍,即便如此,依然供不应求。

把好“舌尖安全关”

市民餐桌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夏日来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老城分局老集食药所所长郭延华又迎来了新一轮针对夜市、烧烤的检查、管理工作。忙归忙,但郭延华对完成这项工作很有底气。

他的这份底气,来源于我市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和不断强化。

“近年,我们基层所从无到有,设施、功能越来越完善,将监管触角延伸到了市场最末端。”郭延华说,除了日常监督检查,去年,我市的基层食药所还广泛开展了“你点我检”食品快检工作,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疑问,可以到基层食药所快速检测。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饭店、学校食堂实施了“明厨亮灶”工程,让市民看得见、吃得放心。

“洛阳市民餐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成果的具体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我们有信心为市民牢牢把好‘舌尖安全关’。”郭延华说。

本报记者 郭秩铭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