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市民陈楠去小浪底景区游玩时发现,在景区入口东侧的黄河河面上,新增了一座钢铁便桥。在这座便桥旁,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简称济洛西高速)黄河特大桥项目已进入围堰施工阶段。未来,一座长1156.65米、宽33.5米、距水面70米左右的大桥将“飞架”黄河两岸。
济洛西高速黄河特大桥位于小浪底大坝和西霞院水库之间的黄河河面上,距小浪底大坝6.7公里。创新、节能、环保是大桥建设秉持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在搭建施工便桥时就得到很好的体现。
“咱们脚下的这座便桥,采用的是先进的组合装配式工艺。”该项目副经理陈智勇说,便桥宽8.5米,比一般的施工便桥宽一倍,能保证施工车辆双向通行;全长900米的桥面由数百张钢板铺装而成,采用卡扣和螺栓连接,方便拆装和重复使用;桥两侧安装有太阳能路灯,可为夜间施工提供照明……
在记者采访时,38岁的履带吊车司机孙盼兴正操控着吊臂,把钢管桩打入河床制作围堰,为修建水中承台做准备。“施工中采用先进的‘U+O’型锁扣钢管桩,能适应埋置较深、水流速度快、地质层强度较高的作业环境;根据受力分析,能适当减少内支撑,不用二次浇筑承台混凝土,有效缩短工期;遇到一定强度的地层时,可增大振动锤的功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柔性钢板桩的扭曲变形……”提起围堰施工中用到的新技术,孙师傅如数家珍。
在他身后,7个方形围堰作业区一字排开。这些围堰承台建成后,将进行桥墩的施工,届时7对20层楼高的桥墩将从水中“长出”,如巨柱般顶起大桥桥面。
“大桥空中挂,基础在水下。”陈智勇说,黄河河底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河床底部的卵石层厚度为12米至22米,卵石的直径达到1米,密度大、强度高,给桩基施工和围堰过程中的钢板桩植入造成很大困难;卵石层之下还有一个16米至24米厚的粉砂层,机械在这里施工就像拳头打在沼泽上,经常发生“吸锤”现象,阻碍了施工进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施工方采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从打桩等基础工作开始,将大桥工程项目中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展示出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经过计算机预演和现场试验,确定了极有针对性的施工流程:采用钻机“引孔换填”技术,先把河底的大块卵石粉碎,然后用掏渣桶捞出,最后在土袋上进行钢板桩插打。
“相当于把石头河床替换成了土河床,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效率。”陈智勇说,在粉砂层施工中,施工方果断调整思路,采用回填卵石的办法,增大作业面的强度,确保施工效率。
就这样,从去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基开始,到今年3月第126根桩基打完,施工方把施工进度提前了整整一周,预计整个围堰施工将持续至10月底。按计划,整座大桥将于2020年竣工。
本报记者 孟山 通讯员 李发林
延伸阅读
济洛西高速
济洛西高速,起自济源市大峪镇庙前村东,与长济高速公路相交设庙前枢纽互通式立交,向南经济源市承留镇西、坡头镇西,在小浪底水库与西霞院水库之间跨越黄河,进入孟津县境,经白鹤镇西、常袋镇东,止于孟津县麻屯镇西与连霍高速公路相交,并与宁洛高速公路顺接。该高速公路全长约42公里,洛阳境内长约23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包含互通式立交5处、服务区2处、收费站3座,以及大桥26座、天桥20座、涵洞41处。
该项目将济阳高速、宁洛高速连为一体,在洛阳和济源之间形成便捷的跨黄河通道,提升通行能力,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该项目使王屋山、小浪底、古都洛阳等连为一体,对推动豫西北各市与洛阳联动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