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专 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8月9日 星期

洛阳农业,扬起高质量发展的风帆

洛宁丘岭旱地新品种小麦
宜阳县小麦重大病虫害现代无人机防治现场
贫困户刘铁军在信念蔬菜大棚摘苦瓜
宜阳县高村乡麦收场景 常世峰 摄
伊川县乐蔬农业庄园瓜果成熟 世峰 摄

当下,河洛山乡生机勃发。

我市夏粮生产迎来丰收年景,小麦总产量118万吨。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铺开,农业农村改革步伐加快推进;2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落地见效,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贫困乡村“生根开花”,乡村振兴开启“加速度”;秸秆综合利用成效突出,疏堵结合、人防技防并举,“星星之火”锐减,环保卫星监测“零火点”……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系统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开展“农业百字工程”建设,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高质量发展扬起风帆。

农业供改 释放提质增效新动能

老百姓有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三夏”麦收季,全市农业系统克服前期不利气候条件和严重病虫害的不利局面,科技支撑、多措并举,小麦总产量达到118万吨,再创历史丰收好年景。

总量不减,质量在提高。我市围绕“四优四化”持续发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优质小麦持续增量发展,粮食生产闯出了发展优质小麦新路径。

科学防控,生产更绿色。从备耕培训到春耕生产,再到春季田间管理,绿色农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绿色生产逐渐成为我市夏粮生产中亮丽的底色。

粮食生产的可喜变化,仅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供给策结构性改革,首要在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今年,我市持续调减旱地玉米面积,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杂粮、红薯、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种植,努力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业供给体系,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我市走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施用量,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全市农药投入量减少10%以上。上半年,全市新认证10个“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完成蔬菜、水果、水产品检测15.53万个批次,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可以看到,如今,我市农业发展正在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沟域经济 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地处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石庙镇,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山谷——七姑沟。

这里景色很美。从山谷口至山巅南北绵延近20公里,落差超过1000米,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达90%。

这里过去很穷。沿沟由外至内点缀着龙潭、观星和杨树坪3个小山村,1200余户农户人均耕地只有3分,仅能勉强凑够口粮。

这里现在很靓。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整体开发,乡村旅游、森林休憩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交通、环境、设施都让人倍感舒心。

七姑沟的蜕变,得益于沟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牢牢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点,以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为载体,着力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复合型经济模式。

今年,我市在持续提升2017年度12个沟域经济示范区的基础上,新培育发展11个沟域经济示范区,涉及栾川伊源康养谷、新安县神仙湾、伊滨区倒盏民俗村、宜阳七彩莲花谷、孟津凤凰山田园综合体、嵩县明白河谷、伊川万安山兵马沟、偃师兰庄生态休闲观光谷、汝阳炎黄文化谷、洛宁春山溪谷、伊川梦溪姜谷等。

在实践中,各地充分考虑沟域地形地貌、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等因素,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山区农业原生态旅游、特色村镇文化产业等,实现一沟一特色。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健全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在每个沟域经济示范区成立建设指挥部,全面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确保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早见成效。

今年,全市2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共谋划项目188个,计划投资47.18亿元。上半年,共开工项目178个,累计完成投资36.05亿元,沟域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同步推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扶贫 让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洛宁县长水镇信念蔬菜基地,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夏天,大棚内温度特别高,贫困户刘铁军尽管汗流浃背,可还是干得十分起劲。因为,这是他脱贫的希望。

去年,洛宁县引进信念集团,企业和政府双方按照7∶3比例共同出资430万元,由金融机构作为风险抵押金成倍放大,形成3000万元贷款资金池。然后,每6户贫困户组成一个合作社,向银行贷款200万元,交由信念集团用于大棚建设。建成后,返租倒包给贫困户经营。

“咱只管种好菜,其他一概不管。”刘铁军说,企业提供技术、销售、财务等一条龙保障,当天出菜、当天记账,每月结算分红,年收入至少五六万元。

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群众致富,折射出产业扶贫的力量。今年,我市以实施休闲农业“百色农庄”、特色农业“百乡百村”、产业化“十群百龙”、质量安全“绿色百品”、新型经营主体“百社百场”、新型职业农民“百职万才”、新技术应用“百高率千”等“百字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目前,全市建成“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343个,总面积115.4万亩,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356个,产业覆盖带动15万农村贫困人口。

近年,我市坚持结构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了“绿色百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百强农企”品牌创建宣传等10余项农业工程,重点围绕“四优四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产区建设、技术推广、展览展示、营销推介、宣传培训等方面,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此基础上,我市探索推广“政府+农产品地理标志+贫困户”“企业+三品+贫困户”“示范基地创建+公司+贫困户”等扶贫模式,让更多贫困群众的收入融入到农业品牌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

蓝天卫士 练就秸秆禁烧“硬功夫”

农业生产历来伴随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问题。日前,从市禁烧办传出好消息,今年“三夏”期间,我市未发生大面积秸秆焚烧事故,继2017年全年实现卫星监测“零火点”,今年夏季再保“零火点”。

“零火点”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我市加快普及“蓝天卫士”监控系统,构建“技防+人防”的监管体系,通过火点预警、应急指挥、事故惩戒等举措综合发力,实现了全天候全覆盖实时监控。

“年年禁烧年年忙。相比之下,今年却格外轻松。”一位乡镇干部说。往年农忙季节,乡、村两级工作人员日夜蹲守,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点火冒烟时有发生,应急处置更是十分滞后。今年,“蓝天卫士”平台运行,免去了基层干部四处奔波劳累之苦,极大减少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工作效率。

“蓝天卫士”是依托遍布农村的铁塔基站,合理安装高清摄像头,对周围半径2公里范围内的农田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并实时传送画面。从画面质量看,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个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目前,全市累计安装“蓝天卫士”电子监控摄像头1859个,建设监控平台148个,联网手机1200多部,农村每万亩耕地平均安装2.94个摄像头。

在完善“蓝天卫士”监控平台基础上,我市构建了“技防+人防”的监管体系。结合探头分布,全市成立了1800余支乡村应急处置小分队,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及时响应处置,有效避免了火势蔓延,实现打早打小。在市“蓝天卫士”监控平台指挥中心,翻阅禁烧工作日志发现,焚烧火点从发现预警到处置完毕,基本控制在30分钟之内。

为了保持秸秆禁烧的高压态势,我市坚决落实“三不放过”的要求,严格追究问责,做到点火人员没有查清和进行追究不放过、失职管理人员没有追究到位不放过、管理漏洞没有堵上不放过,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与此同时,我市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围绕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料化”利用途径,着力拓宽综合利用渠道。目前,我市年秸秆综合利用量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00多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比如,在肥料化方面,全市秸秆还田总面积达477万亩,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65%;在饲料化方面,以生生乳业公司、天下秀农业等为代表的大型畜牧企业,年青贮玉米秸秆163万吨,占综合利用总量的19%。在燃料化方面,全市建成5000多座户用混合型原料沼气、2座1000立方米秸秆沼气工程和洛宁新华生物质发电厂,实现了秸秆燃料化利用。此外,宜阳县碧海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研发“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制肥系统”,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花卉苗木等产业,实现了“变废为宝”。 (王万超 云飞 王艺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农业局提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