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出彩洛阳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9月7日 星期

以绿荫城 共享自然

伊河湿地
青山环抱的栾川县庙子镇
宜阳锦屏山
上清宫森林公园
高铁廊道绿化
吉利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生态保育区
本版图片由记者 曾宪平 鲁博 刘冰 摄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沿着洛栾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飒爽的绿色铺陈开来,白云飘逸,青山耸翠,一股清净自然的惬意油然而生。

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共享绿色福利……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市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林业生态建设地位作用全面提升,顶层设计全面优化,国土绿化全域实施,生态保护全面加强,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洛阳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下,以绿“荫”城,共享自然,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 全域绿化,让河洛山川遍染绿色

颠簸在汝阳大虎岭山岭沟壑之间,大片的柏树一株一株、鳞次栉比地立在岩石裸露的坡面,树根像锥子一样扎入石缝,树梢犹如长矛一样刺向天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大概就是这样一种震撼。

生态优美,最直观的标志就是让1.52万平方公里的河洛山川绿起来。放眼全省,尽管有着“河南林业看三阳(洛阳、南阳、信阳)”之说,但总体来看,洛阳缺林少绿的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我市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原则,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域推进廊道绿化、荒山绿化、河道绿化、村庄绿化等,致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生态城市。

廊道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点。近年,我市因地制宜,按照常绿、彩叶、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花相搭配,全面推进主要廊道沿线防护林带绿化提标,完成绿化1007公里,市域内高速公路每侧绿化宽度在100米以上,铁路、高铁、快速通道沿线每侧绿化宽度在50米以上;完成国道、省道、县乡道、村道等廊道绿化提升4018公里。

当下,无论是驱车高速,还是乘坐高铁,窗外总有绿树繁花相伴,景色丝毫不觉单调,感受着“车行河洛满眼绿”的生态效果。

为补齐山区生态建设短板,我市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力啃荒山造林、困难地造林“硬骨头”。多年来,各地累计绿化荒山荒坡67万亩,生态脆弱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每次身临其境,总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涌上心头:种下的是一棵树,也是一份绿色的希望,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河流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结合“四河同治”,全市重点围绕伊、洛、瀍、涧四条河流,以及黄河、北汝河等主要河流,按照河道每侧30米至300米的标准,规划营建沿河绿带2.5万亩,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河岸线风光。

同时,按照“每个县城周边都至少建有一个城郊森林”的要求,全市规划建成“绿园”23处,高标准打造城市生态屏障和天然氧吧,让市民随处可享“绿色福利”。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驰而不息的生态建设行动,正让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充实。

> 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命脉相系。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河湖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多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869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410万亩国家、省级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森林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同时,我市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16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切实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的国有林场新体制。

湿地是“生态之肾”。目前,全市先后设立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嵩县陆浑湖、伊川伊河2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近5万公顷。同时,我市扎实开展“绿盾”“绿剑”等专项行动,切实强化自然保护区规范管理,有效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为守住河洛文化的“根脉”,我市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登记在册87784株,总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此外,我市出台《洛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保护古树名木扎紧了制度的笼子。

> 共享生态,让森林成为绿色银行

在绿色发展愿景中,不仅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要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重要内容,既创造更多的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的需要,又生产丰富的绿色林产品,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我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今,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舍得投入,精心经营,绿色产业正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放眼全市绿色产业版图,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牡丹产业等形成品牌、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累计发展花卉苗木55.8万亩;建成各类森林公园、牡丹园和生态旅游区,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培育木材加工、果品深加工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广大林农越来越多地尝到更多绿色产业带来的甜头。

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在山区林区,这里也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

为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求,我市探索实施并全面推广了林区贫困户转岗生态护林员,贫困劳动力参与绿化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工程,森林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等一批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同步发展的共赢之路。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资源。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更要做绿化者,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大美洛阳。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金志锋 申艳梅

■他山石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曾经是林海茫茫、水草丰美。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以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50多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艰苦创业、九转功成,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声音

种下一棵树就给大地种下绿色希望,植下一片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好家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增加绿量,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拓展绿量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质量,坚持数量质量并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把森林质量、生态效益搞上去,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此外,要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森林、河流、湖泊得到充分休养生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人与自然相得益彰。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赵西平

(云飞 整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