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技巧怎样把握?散文的结构怎么优化?我市文学创作现状如何?近日,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首届作品推介会举行,我市20余名青年作家与《福建文学》《莽原》等杂志编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扎根人民沃土,树立精品意识,力争开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之花。
1 点评深中肯綮
“洛阳的诗歌创作势头强劲,提交给我的几篇作品几乎没有水分。”在推介会上,《福建文学》副主编石华鹏拿着朱怀金、段新强等人的新作,开门见山。
紧接着,石华鹏对几人的诗歌和散文进行了具体点评,对我市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客观剖析。
石华鹏说,编辑天天看稿子,知道哪些稿子有问题,通过推介会,编辑与作家直接交流,会对作家有较大的触动,他们也许会有创作方向的改变,少走弯路。必须为洛阳文学院所作的努力点赞。
“福建在东南沿海,洛阳位于中原,地域写作风格不一样,福建的读者经常吃温文尔雅的‘清爽菜’,也想尝尝中原有历史沧桑感的‘大头菜’。作为编辑,我也想把杂志风格变一下,把洛阳的作品推介到福建。”石华鹏表示。
《莽原》副主编杨雪芹、《大河报》副总编辑马涛畅谈了各自刊物和报纸的定位和选稿方向,《河南日报》副刊主编冻凤秋与大家分享了读书和写作心得,让在座作家对投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青年诗人段新强曾4次在《诗刊》上发表作品,目前处于创作旺盛期。他说,这样的推介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很有效果。经常埋头创作的他特别渴望能得到名家指点。梁凌、婧婷等也纷纷表示,作品得到名家点评,“心里有数多了,知道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 现状喜忧参半
市作协秘书长王小朋介绍,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资源的大量涌入和文学消费的退潮,我国的文学由“全民热”逐渐回归理性,洛阳的文学目前虽然还处于低位,但已经止跌企稳。
从近些年洛阳籍作家的图书出版状况来看,作品数量呈递增趋势:2008年和2009年分别近60部;2012年突破70部大关;2013年以后有所回落,年均出版作品维持在60部左右,但是,目前业内较为认可的文学期刊刊载量,尤其是重要期刊刊载量,总体数量和影响力都有限。
此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及一些优秀文学期刊的文学奖自设立以来,仅有李准获得过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阎连科获得过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这与洛阳的文化地位不相称。
目前,市作家协会在册会员有1500余人,其中,省作协会员391人,中国作协会员24人,然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比重较低,90后作家数量很少。
“从文学体裁上看,诗歌力量较强,散文多而不精,小说和纪实文学发展滞后,文学评论参与度低,亟待‘破冰’。”王小朋介绍。
3 呼唤精品力作
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抓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理论评论和文艺阵地建设,造就一批文艺名家名作,营造洛阳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我市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为鼓励青年作家创作文艺精品,2013年,洛阳文学院制定了签约作家制度,至今已经有3届23位青年作家签约。这些作家在签约期内须按期完成创作任务,洛阳文学院组织他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家乡沃土中发掘素材、创作精品,并推荐其作品发表和出版。
洛阳文学院院长杨晓红表示,洛阳文学院成立6年来首次举办作品推介会,对作家们来说收获颇丰,部分作家作品已达到发表的标准,将在外地刊物与读者见面;有的作家作品经过点评,得到了进步和提升。今后这种推介会将常态化,希望签约作家们能够抓住机会,写出更好更多的文学精品。
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晓辉说,这次作家作品推介会是洛阳文学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推动洛阳青年作家出精品、出佳作、扩大影响力。这种推介会今后要形成规模,帮助洛阳作家走出洛阳,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