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专 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月9日 星期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洛阳市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理论文章摘编(下)

地方立法: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

洛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法学博士 牛振宇

改革开放40年来,洛阳在经济社会事业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法治建设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地方立法创新为洛阳实现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4年,洛阳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较大的市”,从此拥有了地方立法权。截至目前,洛阳市共制定地方性法规73部,现行有效的48部;共制定政府规章130部,现行有效的44部。这些法规、规章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对促进和保障我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更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回首洛阳曾经的立法之路,有以下几点值得珍藏: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市委掌舵。我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立法工作报告制度,凡重要立法事项都要及时向市委请示汇报。对市委提出的重大立法建议,市人大和市政府负责立法工作的部门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按要求列入立法计划或者立法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大、市政府每年制订立法计划和重要的法规规章案,都会在正式发布前向市委书面报告,确保把市委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二是突出立法重点,服务中心工作。市政府法制机构每年都会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眼于解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来筛选论证收集上来的立法建议,拟订立法计划。对于全市人民普遍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需要立法机关对执法机关授权的项目,优先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推荐,争取列入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对于规范行政机关执法行为、落实上位法依法行政相关规定特别是需要先行先试的项目,重点列入政府规章立法计划,由此形成了政府规章与地方性法规配套衔接、相得益彰的立法工作格局,地方立法工作驶入快车道。

三是创新立法方式,助推立法公开。在2000年立法法实施后,洛阳市即开始立法方式创新,积极推进开门立法、阳光立法。比如,市政府每年第四季度都会通过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第二年的地方立法项目;对于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的立法草案,市政府法制部门在法制审议阶段会公开进行立法听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

四是积极借助外脑,提高立法质量。从2003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立法顾问制度,从高等院校、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中聘任取得显著成就、具有高级职称、热心社会事务、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人士担任市政府立法顾问。立法顾问以参加立法专家论证会或者提供专家书面论证意见等方式,参与市政府立法计划、项目的论证和修改,参与市政府拟订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等立法活动,并且每三年根据工作情况重新聘任。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市政府主动作为,在立法顾问制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以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为主体、吸收律师和专家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并与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确保立法工作合法性、科学性。

五是重视建章立制,推进依法立法。为规范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1988年洛阳市制定《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2001年废旧立新出台了《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立法程序规定》。2012年《洛阳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公布,并在2018年修订为《洛阳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实现了规章制定有章可循、权责明晰。

 

跑好接力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吕海霞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来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美国的统治力相对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的相对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益发明亮。

中国当前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而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就是要集中一切资源,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正确认识当前的贸易形势,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经验战胜困难,跑好伟大复兴的接力赛。

要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一个经济体要能够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必须建立包括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产业体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中国经济韧劲十足。

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独立自主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基于中国国情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使中国具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调动大量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干大事。汶川地震救灾、北斗导航攻坚等事件都证明,在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时,中国能够做到应对及时、措施得当。

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过去5年,中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居全球首位,为中国构筑了一道应对外来金融风险的坚实的防火墙。2017年年末,中国的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指标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之内,现在没有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资本输出国,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整合,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拨云见日,唯道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果给予我们迎接挑战的勇气,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经验赋予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贸易战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战,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应对贸易战,必须加快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有信心跨过这道“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洛阳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启示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部讲师 秦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纪元,洛阳农业发展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40年的改革与发展,洛阳农业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运营、标准化运作、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的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78年洛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6元,2017年为12511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反映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农村居民消费逐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洛阳市围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洛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年末,全市100%的村通电,93.2%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6.2%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100%的乡镇有小学,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也给我们带来启示。要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个中央“一号文件”基本构建了成熟稳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为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不断总结和提炼农村改革中的宝贵经验,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源于农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源于农民;土地股份合作制、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及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也离不开农民在实践中的探索创造。由此可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要始终把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农民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灵活运用渐进式的改革。改革的实践表明,渐进式改革遵循先易后难,从薄弱环节打开突破口的方式,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使得农村和农业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大大弱化,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张红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就是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开辟了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设计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和发展根本动力。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同时也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要振奋民族精神,必须奋力拼搏。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要振奋民族精神,必须坚定信仰。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伟大觉醒中坚定自信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安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相传为周公在洛阳所作。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身为洛阳人,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周公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他辅佐周武王灭商,营建洛邑,接受商亡的教训,大胆改革,制礼作乐,使周这个“西部旧邦”迅速强大起来,成就了八百年辉煌。春秋战国时期,河洛大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谱就了中华思想大解放的辉煌篇章,形成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直到北宋时期,洛阳城还是理学大家云集,河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仍然具有核心影响力,其中蕴含的变革和开放精神绵延至今。

40年改革开放,是一场发展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洛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跟上了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应看到,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洛阳发展脚步慢了一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对洛阳人而言,应当有强烈的共鸣。

走进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洛阳有责任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河洛文化,进一步激荡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此为内核发展和创新河洛文化,以文化为魂,推动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现洛阳的繁盛和壮丽。

为此,洛阳人需要找回洛阳传统里的改革和布新精神,不等不靠不观望,唯实唯闯唯初心;克服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保守习惯,胆子真正大一点,步子真正快一点;重新审视洛阳的优势和劣势、成绩和不足,重新定位我们的发展蓝图,重拾洛阳人的自信。我们要瞄准国内一流,大胆创意设计,把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财富和文化实力,让文化成为洛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打造出华夏文化之都的气派,形成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世界文化名城”品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改革开放发展竞赛中,东南沿海创造了“蛇口模式”“张家港模式”“义乌模式”“浦东模式”等。新时代、新征程,洛阳人只要奋力破冰,党政协力,广纳英才,善谋大计,永争第一,养足精气神,找准突破口,就一定能创造城市发展的新品牌,不断创造出引以为傲的“洛阳模式”,也一定能推动洛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新时代创造洛阳发展新的伟业!

 

改革开放铸辉煌 千年古都展新姿

洛阳市统计局副局长 李国强

40年来,洛阳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千年古都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经济总量跨越新台阶。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16.9亿元,1992年、2005年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大关,2009年、2013年、2017年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新台阶。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自2016年洛阳推进“9+2”工作布局以来,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年均增速达到8.8%,快于同期全省平均速度,居全省第三位,成为全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人均收入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洛阳人均GDP为357元,之后分别于2003年、2006年、2008年、2011年、2015年先后突破1万元、2万元、3万元、4万元和5万元大关。2017年首次突破6万元,达到63759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达到325.9亿元和549.4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28倍和420倍,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6.8%。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197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1.3∶54.4∶24.3,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二三一”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2006年—2008年洛阳第二产业比重达到顶峰,占GDP比重超过了60%。之后,洛阳不断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46.9∶47.8,实现了“三产”超 “二产”,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工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洛阳坚持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动力,围绕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累计培育创新主体达到3912家,较2015年增长157%;创新平台总数超1800家,较2015年增长89%。“双倍增”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县域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市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654.2亿元,是1978年的368.1倍;占全市GDP的比重由42.8%提高到61.1%,提升18.3个百分点;县均生产总值接近300亿元大关,由0.8亿元增加到294.9亿元;2017年9个县(市)GDP均超过100亿元 ,其中3个县(市)超过300亿元。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20元增加到2017年的2355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3年的194元增加到10356元。从支出结构看,改善品质类消费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及医疗保健类消费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36.1%;2017年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7.23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7.2倍。移动电话、汽车从无到有并进入千家万户。

目前,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交通运输便捷、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新洛阳,正以迷人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着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党的建设高质量,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