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2月14日 星期

母亲的口头语


“我的家风传承,主要来自母亲对我的教育。说是教育,其实就是母亲的口头语,但它影响着我的一生。”昨日上午,在市政协机关家风家训建设座谈会上,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平晒出的家风故事,让人动容。

孙海平祖籍安徽,1950年,其父来到河南焦作一家煤矿工作,在当地安了家。1969年,孙海平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那一年,孙海平还不足7岁。

“从那时起,母亲就经常对我说,咱‘不蒸馒头争口气’。”孙海平说,母亲没有文化,也不会讲大道理,但就是这么一句口头语,让他知道了人生在世要争气,要上进,要不惧艰难险阻。

孙海平确实很争气,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他一直都是班长,品学兼优。1980年,他考上焦作市财会学校。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洛阳地区二轻局。

从小在焦作长大,突然要到洛阳工作,孙海平有些不情愿。他说,他不愿意离开家,想留在母亲身边尽孝。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母亲的一句话让他终生难忘。

“母亲告诉我,焦作也不是咱的家,咱的老家在安徽。你记住,在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里,哪里都是咱的家。”孙海平说,母亲博大的胸怀,是他的港湾,更是他走好人生路的动力源泉。

就这样,孙海平从焦作来到洛阳,一直工作至今。他说,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挑战,他都会想起母亲“争口气”的教导,再苦再累都要挑起担子朝前走。

2016年,孙海平89岁的母亲去世。他说,母亲虽然走了,但“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口头语依然萦绕在自己心头。他也经常用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向困难低头,多为社会作贡献。

去年,我市著名词作家柳江虹有感于孙海平的家风故事,专门创作了一首歌词,取名《祖祖辈辈的口头语》。座谈会上,孙海平与大家分享了这首歌词——

爷爷有个口头语,做人要有骨气;奶奶常常告诉你,人活脸儿树活皮;娘爱侍弄大笼屉,她说咱不蒸馒头争口气;

走南闯北的爹呦,见不得软蛋稀泥;尊严是咱的脸,正直是咱的脊;贫贱不能移呦,威武不能屈;祖祖辈辈的口头语,流淌着大道理……

孙海平的家风故事,赢得掌声阵阵。

本报记者 李三旺 通讯员 冯波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