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3月22日 星期
我市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等十大类31个重点领域进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建好创新中心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日,我市出台《洛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将围绕制造业十大类31个重点领域,力争年底前认定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我市制造业创新提升和转型升级。

我市现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培育单位3家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股份制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

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是创新驱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举措,承载着“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实现首次商业化”和“产业孵化”等战略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方合作创新,攻克各领域难题并实现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平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全省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目前我市已拥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即一拖集团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此外,轴研所牵头组建的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中钢洛耐院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先进耐火材料创新中心和中信重工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矿山装备与工艺创新中心,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

该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培育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我市制造业攻克制约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储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十大类31个领域培育建设

根据《方案》,我市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有色金属、人工智能、建材、轻工食品等十大类31个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按照发起单位不同,我市培育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分为3种:由行业领域内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起的企业型制造业创新中心;由高等院校校办企业、各类技术研究院(所)、产业研究院等牵头组建的院所型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园区开发主体(园区管理机构)、第三方专业化检测机构等打造的平台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其中,发起单位在本领域应具有显著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较雄厚的科研资产和经济实力,申报年份的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发起单位为非企业或科研院所转型企业的除外),并且建有省级以上创新载体。

在时间安排上,我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将分“三步走”:在今年年底前,力争确定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对象,认定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到明年年底前,相关数字进一步增加,并初步形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和供给机制;到2025年年底,我市将力争认定2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1家到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比较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显著的支撑效应。

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对制造业创新中心主体,我市将在专项资金和配套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对列入培育名单的,自成立独立法人机构起,市财政每年将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被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经评价合格后,按照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额度,市财政给予不超过20%、最高500万元的补助,连续支持3年。

对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且属于企业法人的,或被省认定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我市将按照省补助资金给予1∶1配套,配套资金与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补助资金不重复享受。

对成功创建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我市将分别给予1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引进的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被省推荐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将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我市还将加大税收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并通过加强用地、人才保障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窦海国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