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书 香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3月27日 星期
书海观潮
互动解谜游戏书、书画艺术普及手册、二十四节气绘本——

出一本火一本
博物馆衍生读物凭什么成爆款



明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岁生日,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

从今年3月到2020年年底,故宫计划推出系列展览,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方方面面,为观众奉上“文化盛宴”,让世人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

前不久,首款故宫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众筹期间反响强烈,仅预售就超12万册;《故宫日历》等普及古代书画器物的现象级日历书,在同类题材中尤为突出……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如今已成图书出版界炙手可热的顶级IP。为何“故宫周边”读物拥有这等“爆款体质”?

传统如何“破壁”,纸质图书叠加互动体验

当故宫化身“纸上博物馆”,邀请读者当一回“解谜侦探”,你能抗拒这个诱惑吗?翻开《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泛黄书页,书中墨笔小字、精美插画隐藏着条条线索,毛笔、抄经帖、书签、洒金信笺、剪纸、乾隆年间紫禁城全图、宝泉局乾隆通宝等18件随书道具暗藏玄机,一个埋藏百年的紫禁城秘密即将浮出水面……破解层层谜题后,读者甚至可以决定主人公的最终命运。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作为最正宗浓厚的“中国风”代表,故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需要“破壁”,从而制造与年轻人更多的流行触点。这一书界文化创意,以中国传统古籍的承载形式,讲述故宫历史故事,破解纯正的中国文化元素谜题,引入实体书+线索道具+手机的互动阅读体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纸质书概念,趣味再加工为图书赋予了新内容,实现了出版物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是有益的大胆尝试。

故宫馆藏资源融入书中,历史文化知识与游戏过程融为一体,读者一边看书,一边解锁知识点。全书依托的故事是,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宫中一位已去世的御用画师,留下名为《如意琳琅图籍》的遗作……整体情节为虚构,但所涉人物、物件、建筑和核心知识要点皆经翔实考证。谜题需读者配合书籍和道具解开,难度由低到高,涉及藏头诗、字谜、灯谜等形式,含礼乐度量、时令节气、棋谱书画、五行八卦等。不过,也有读者“挑刺”,认为全书“重游戏轻剧情”,有待改进。

《故宫日历》犹如一本浓缩的中国文化艺术史,365张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等精美文物图画集于一册,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可谓书画艺术普及手册。

不求“大而全”,寻觅穿起人文版图的那根“线头”

在资深出版人程三国看来,市面上以故宫为主题的书很庞杂,但专门从一个角度切入深挖的精品尚不多。故宫出版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应找到那根穿起人文版图的“线头”。

比如,小读者按图索骥“进宫”打卡的《给孩子的故宫系列: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套聚焦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历史通识绘本,全书共24册,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与御鉴文化多年研讨打磨而成。全书将830幅手绘故宫原景大图、52座故宫建筑、48个传统习俗、115件故宫珍宝、64种动物、76种花木和24次成长体验融入充满童趣的故事里。

书里所有文物皆有出处,用卡通人物、绘本故事和历史相结合的形式,让小朋友更容易爱上传统文化。比如,“大寒”至,书中故宫人物和小神兽们一起滑冰,仔细观察神兽们脚上穿的,原来是冰嬉鞋——其实就是现在的溜冰鞋,在古代就可以玩溜冰了,清代每到冬天,“冰嬉”是皇家一项重要活动,甚至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这些丰富生动的解读在书中比比皆是。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独辟蹊径,以故宫神兽穿针引线,即将推出第四辑,12册届时完整出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屋脊兽雕塑,大有来头,《大清会典》关于小兽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全书没有单调罗列历史知识点,而是为每款神兽设计了贴合其特点的“角色脚本”,比如故宫门上咬门环的“椒图”,这一神兽常被误认为是狮子,其实椒图性情温顺,喜欢安静,难怪古人把它安置在门环上用来看家,寓意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

图为《给孩子的故宫系列: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插图

(据《文汇报》 作者:许旸)

书林撷英

四本书带你了解故宫

故宫由昔日皇宫变为今日国家级的博物院,面对的挑战比其他场馆更多。希望通过以下几本书,带大家了解故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故宫非一日建成

《从紫禁城到故宫:营建、艺术、史事》

●作者:单士元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一切要从1406年说起。那一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元朝大都皇宫南面建造故宫。1420年,故宫落成,在此后的五百余年间,明清两代共二十四位皇帝都居住在紫禁城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仍被允许居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驱逐清朝废帝溥仪。次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

本书详细记录了这段从紫禁城到故宫的历史。本书是从营造建筑的角度对故宫构造和材料进行详细解读。此书比较了元代和明代皇宫位置的变化,以及清代对于故宫对称格局的改变,介绍了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几次改造,也涉及一些更加细致的问题,包括修建故宫的备料和施工、营建中的贪污腐败、水源和采暖、建造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等。

这本书让我们对于故宫的庞大体系有了更加细节化的了解,要知道,故宫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一个故宫到两个故宫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作者:[日]野岛刚

●翻译:张惠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军南下华北,故宫博物院内的文物危在旦夕。各方就如何保护文物发生了分歧: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将文物迁往西安,而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则主张运至上海,北平的市民则抗议文物南迁。最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兵分三路南下,运抵四川境内。抗战胜利后,文物又被迁至南京。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12月22日,国民党海军登陆舰“中鼎号”装载着712箱精挑细选的文物驶向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

作者在本书中详细追溯了这段历史。他回顾了文物从大陆运抵台湾之后经历的仓库阶段,以及后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造始末,再到后来民进党“去中国化”策略对于台北故宫的影响等。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文物命运颠沛流转。而文物本身,也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当时的政治情形息息相关。

当代故宫的物与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萧寒

●摄影:绿妖 撰稿 严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历史过渡到当下。2016年年初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很多观众认识了这样一群人:故宫博物院里常年坚守在文物左右、身怀绝技却默默无闻、与文物朝夕相处的修复师们。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这些器物在他们手里,仿佛获得新生。

在与纪录片同名书中,作者深入故宫,通过观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以及与他们面对面采访交流,呈现了十二位故宫修复师的故事。通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群人对于文物、对于故宫的执著之爱,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修复师的一双双慧眼和巧手,了解故宫浩如烟海的藏品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物件渊源。

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公共责任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

●作者:单霁翔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他就任的五年中,故宫发生的变化显而易见。

是什么理念在推动故宫作为博物馆的种种变革呢?单霁翔的这本《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他在书中提出了“广义博物馆”的概念,强调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认为博物馆应该在城市文化进步和改善民众生活中产生积极力量,同时应在社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也谈到了如何保护性地利用旧址博物馆,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博物馆拓展传播和展示方式等诸多问题。在他眼里,故宫不应仅仅是一方“馆舍天地”,更应敞开怀抱面向“大千世界”、面向公众,承担起作为国家博物院更多的公共责任。 (本报综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