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4月11日 星期
从最初的三五支本地非遗项目演出队伍,到如今举办以省外国家级及以上非遗项目为主的专场展演
家门口的非遗大餐越来越丰盛

贵州侗族琵琶歌
湛江人龙舞
川剧变脸

9日上午,在周王城广场举行的“国色天香·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现场,一场“非遗”专场大戏精彩上演。15个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富有传统民俗文化韵味的视听盛宴。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演出形式多样新颖,其涉及的演出项目类型创历年牡丹文化节非遗展演之最,参加专场演出的项目所在地区分布也是近年最广的一次。

1 非遗“大餐”备受好评

“有一种绝活,既神奇又好看;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在《变脸》的乐曲声中,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蒋丽莹正在表演川剧变脸绝技。只见她一个转身,红脸瞬间变成蓝脸,又一仰头,霎时,蓝脸变成了黄脸……

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大家拿出手机拍照、录像,气氛热烈。见此情景,蒋丽莹跳下舞台,来到观众中间近距离为大家表演。她凑近一位正对着自己拍照的女士,头一转又变出一张脸,数张脸谱过后,她露出了本来面目,原来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子。“这功夫,炉火纯青!演得太好了,我凑那么近都没看出来脸是咋变的!”一位站在第一排的老人惊讶地说。

除了川剧变脸,在专场演出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呼麦、反排木鼓舞等近20个节目一一亮相。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内,周王城广场被观众挤得严严实实,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表演。

2 首次开设以省外国家级及以上项目为主的非遗专场

72岁的王安川老人家住西工区唐四街坊,因为离周王城广场不远,他每天都会到现场欣赏节目。“儿子去成都旅游的时候,在当地茶馆里录了一段说唱视频回来给我看,听着真美,没想到今天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这个节目。”老人一边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清音,一边笑着告诉记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湛江人龙舞,是一个观赏性非常强的项目。两条长龙在“龙珠”的引领下,随着鼓点游动盘旋、舞动飞腾,之后,一条长龙突然腾空而起跃上6米高的长杆并口吐金火,把气势磅礴的中国龙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次表演,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机会,能够和这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相聚,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断。”广东湛江遂溪龙湾龙狮艺术团一位演员说。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是我市首次开设以省外国家级及以上非遗项目为主的活动专场,参与演出的其中3项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旨在进一步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增加非遗项目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3 “大餐”内容越来越丰盛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自2011年至今,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的舞台上不但设立了非遗专场,集中展示各类优秀节目,而且内容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2011年至2013年,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仅有1个非遗专场,三五支本地非遗项目演出队伍,参演人员不足20人。从2014年起,活动场次开始增加到2场至4场,同时加大了本地项目的演出力度,有近60人参演。

“2016年,我们首次邀请省内外非遗项目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规模得到了很大提升。”该负责人说,2017年,已经达到36支队伍429人参演的规模,河南省内的登封大鼓书、王屋琴书、沙河船工号子等,都曾在舞台上进行过集中展演。2018年,我市又邀请了省外7个城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省内7个城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进行演出,宁津杂技、大名草编、山东快书、永年吹歌、洛川蹩鼓、上党八音会、华佗五禽戏等项目均在列;洛阳本地的11个非遗项目也同台演出,极大提高了观赏效果。

展演项目越来越多,参演地区越来越广,市民在家门口品尝的非遗“大餐”内容将会越来越丰盛。

本报记者 李岚 通讯员 栾海宁 卞俊强/文 记者 张光辉/图

▶▶ 相关链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综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