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洛阳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现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农业始终是重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又特别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治本之策。经过两年多实施取得了良好进展,农产品供需错配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正在兴起,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但是农业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侧。要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就必须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往深里做、往细处做。
洛阳位于豫西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现状,决定着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洛阳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是弱势产业,不同于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两提两降一确保”上下功夫,即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降低农业风险、降低农民及农业经济实体的投入比重,确保粮食产能。实现这一目标,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
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从清洁产地环境着手,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政策体系,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还要防止工业污水、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对农田的污染,通过强化对农业生产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高质量。制定并落实这一政策体系,需要划分独立的农业“示范区”,科学谋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工业支持、三产辅助来确保农业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较好的模式是政府扶持和培育若干大型的本土化集团企业,由集团企业内部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产业链来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的稳定。除此之外,应建立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直接用于“三农”,尤其是用于对农业大型基础设施投入及农机装备补贴,以减少农民及农业经济实体的投入成本。强大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击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周期长、见效慢的科研项目,都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总之,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持续的财政投入、强大的科技支撑是确保粮食产能的必要手段,也是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唯有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才能够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岳佐华
《尚书》中说:“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从古到今,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强民安首要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进入新的世纪后,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至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其中谷物产量61019万吨。可以说,我国现在是食足粮丰。但是,就我国的人口、耕地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讲,我们的粮食生产还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抵御自然灾害、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具有更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更多的生产手段。
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对我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粮食问题仍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表示:粮食是永恒的话题,吃饭是永恒的真理。我们必须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洛阳地处豫西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4.56万亩,粮食总产量250.54万吨,同比增长11.3%,成为历史最大丰收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市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耕地以旱地为主,进一步稳定、提升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还有很多困难。粮食单位面积产能的低效性,决定着我们必须以规模化生产予以弥补,而这又恰是我市粮食生产的先天性短板。在粮食产业的发展上,我们必须在资金、技术、装备、粮食种类选择上下更大的功夫,想方设法走出我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确保粮食产能的稳定和提升。
前段时间,我市发布了《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我市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规划》要求,我市要在构建河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目标下,着力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培育农业品牌,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态势。
为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我们要保证稳定提升主粮作物生产,积极发展谷子、红薯等杂粮生产。发挥孟津、偃师、洛宁、宜阳等县局部区域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扩大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保证小麦产量稳中有升,质量大有提高。发挥孟津北临黄河,水利资源充足的优势,精选品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升水稻产品质量,打出“孟津大米”品牌。依托“伊川小米”“汝阳红薯”等地标农产品品牌,利用谷子、红薯耐旱、耐瘠薄的生物学特性,在伊川、汝阳、宜阳、洛宁、孟津西部、新安等丘陵地区,整合谷子、红薯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做强谷子、红薯产业,叫响小米、红薯品牌。在粮食生产组织上,要发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作用,集中连片生产,延长产品链条,提升我市粮食产业竞争力,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常年不低于45亿斤的产能。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高贵现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河南要做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其中,总书记着重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并就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的原则、方式、目标及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新时期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布局、社会治理能力、民众文明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既需要上级政府的规划推动,又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既需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又需要切实尊重市场规律;既需要完善有效供给机制,又需要激发内在需求潜力,不能孤立地看待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确保规划先行,避免出现规划折腾等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要融入农村整体发展及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之中,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投入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大,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确保持续稳定高效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主要途径包括:对于供水、供电、厕所改造、宽带网络等个人收益的项目,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市场供给主体和农村个人的资金投入;对于道路、学校、医院等纯公益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并争取乡镇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支持。此外,随着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的完善,还可以探索引导乡镇金融资金的投入。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广、难度大、周期长,其建设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既保证建设质量,又保持历史耐心,一茬接着一茬干。要结合发展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目前重点要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2018年,洛阳市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四级联动”现代城镇体系,大力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发展战略,确立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年多来,洛阳市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今后,洛阳市要在农村发展规划方面进一步做实做细,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带动洛阳乡村的全面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洛阳美丽乡村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仝红星
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生态振兴、生态宜居等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结合洛阳实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美丽乡村落到实处,在绿色发展中彰显“洛阳气魄”,形成“洛阳模式”。
要以绿为本,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延长乡村绿色产业链条。这个绿色首先是指优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要进一步巩固我市前一阶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成果,并形成长效机制。绿色也包括绿色产业链条,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依托乡村优美环境和资源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果。近代以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乡村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比如果园观光、农牧场旅游、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等,都是绿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和发展的成功做法,市民和游人到农庄参观、购买绿色农产品、体验采摘和制作、住宿等环节都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其旅游收入甚至多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近年,孟津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洛阳近郊优势,形成了数十万亩绿色蔬菜和瓜果种植园区,培育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不仅把绿色种植模式、绿色农业循环链条模式和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且融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特色食宿为一体,形成了复合性旅游链条,从而形成了生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孟津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如果孟津县在一些链条上进一步加强品牌化和精细化建设,提升营销水平,效益会更加显著。我市大多县(市)区都有着较为优越的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并在生态旅游和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能进一步找准优势、重点发力,绿色产业有望做大做强。
要整合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绿色发展的合力。乡村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发力。要抓住“三类人”,即发挥能人带动、外人推动、贤人促动(文化)的作用,凝聚起最大振兴合力。同时要发挥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财政资金可为引导资金,而金融和社会资本则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体财力。同时,要发挥好上级部门的领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作用和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合力。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乡村绿色发展的动力。我市农村发展既成绩显著又任重道远,破解发展难题,就要进一步加大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力度。我市如能在农村土地和宅基地问题上大胆实验、有序改革,实现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合规“入市”,推动土地的适度集中和合理流转,必然能够盘活农村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宅基地资源,使农民能以“金土地”趟出致富路,加快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