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4月19日 星期
编者按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书法诞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洛阳的地位不可撼动,始终和书法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今起,本报推出《千年翰墨 河洛飘香》专栏,采访我市专家,为您讲述发生在河洛大地上的书法故事。敬请关注。

书法圣地说洛阳
□温燕
《熹平石经》残块 温燕 摄
崔瑗草书《贤女帖》 (资料图片)
千唐志斋 (资料图片)

中国书法艺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无数人为之倾倒,在洛阳,习练书法的人也数之不尽。但您了解洛阳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地位吗?您是否知道,除小篆和古隶不是在洛阳被创造外,流传至今的大多数书体都起源于洛阳?

“洛阳是中国书法的圣地!”《洛阳与中国书法》编著者之一柴新胜如是总结。

他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2002年,由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原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原副主席陈春思策划,柴新胜与马发喜受邀担负起《洛阳与中国书法》一书的创作任务。2006年,65万字的《洛阳与中国书法》出版,并于当年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三等奖。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洛阳是中国书法的圣地。这是因为,洛阳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书法最具活力的地区,还是中国书法遗存藏品的宝库!

1 书法艺术发源之地

在河洛大地上,“河图洛书”“仓颉造字”等古老传说源远流长,在这些古老的传说中,蕴含着一个惊人的信息——中国最早创造文字和书法的伟大实践,是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应运而生的。

柴新胜认为,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问世之时便是书法产生之时,甚至在印刷术发明使用之前,书法和汉字本为同一性质。而汉字之根就深扎于洛阳这块土地上——从河图洛书到八卦,从卜骨到金文(青铜器铭文),这些中国文字的雏形无不与洛阳有关。因此,洛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书法的主要发源地。

这一观点得到许多书法家和学者的认同。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市著名学者郑贞富认为,五六千年前伏羲氏画八卦的依据是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图洛书,《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且从考古上看,这一时期的孙旗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完整的“X”“S”形状的刻画符号(陶文)。这些都是中国文字发源于河洛地区的侧面反映或有力佐证。之后经过相继都洛的夏商周三代,汉字不断地演进,发展到成熟阶段,书法艺术也就随之逐步发展、演变。

2 书法发展兴盛之地

自从书法作为汉字艺术与汉字一起诞生之后,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作为中国书法主要发源地的洛阳,在这一进程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中国书法演变、发展的核心地区。

“代表时代风范的多种书体在洛阳相继创成,就足以说明一切。”柴新胜说,洛阳是中国书法艺术演变的核心和主导地区,这表现在多种代表性书体,如金文、八分书、章草、今草、真书、飞白书、魏碑等,都是在洛阳被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中国书法主流书体,除了小篆和古隶(古隶指隶书的早期表现形态,之后称为“八分”,即成熟的隶书)外,其他均起源于洛阳。

比如,东汉时期,草书艺术在洛阳走向成熟。唐代张怀瓘(guàn)《十体书断》云:“汉初而有草法……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又云:“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

这说明,光武、章帝时期,书写奏章已用草书,故又称章书、章草。到东汉和帝时期,史游为草书集大成者,《十体书断》云:“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关于章草的特点,《十体书断》云:“解散隶体……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与后代的草书不同,世传史游的《急就章》就是章草的范本。

再比如行书也在东汉都城洛阳出现。《十体书断》称,行书为东汉刘德升所作,“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3 书法宗师挥毫之地

说洛阳是中国历代书法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则是因为最早的书法理论产生于洛阳;历代如钟繇(yáo)、王羲之、颜真卿等大书法家都与洛阳关系密切,他们或长期居住于洛阳,或在洛阳创新书体。

东汉,隶书在洛阳成熟和完善,之后一直到北魏,在以洛阳为核心的区域,还孕育了众多新书体——章草、今草、行书、飞白书、楷书和魏碑……从而使中国书法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东汉时洛阳书家辈出,如善于隶书的蔡邕、师宜官等,善于草书的史游、杜度、张芝等,都在洛阳书法艺术上名垂史册。

隶书的普遍运用,以及蔡伦在洛阳改进造纸术,再加之东汉太学规模扩大、碑碣的兴起、墓志的普遍使用等,使洛阳留下来众多书法作品。比如在洛阳镌刻的《熹平石经》《三体石经》《东汉袁安碑》等。

时光来到三国时期,魏国由于采取了“唯才是举”等政治措施,都城洛阳人才济济。钟繇、梁鹄、卫觊、胡昭、韦诞、邯郸淳、嵇康……他们会集京师,创造了灿烂的魏晋书法艺术。其中以钟繇成就最大,他被认为是楷书的创始人。

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洛阳再次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这种书体又被称为龙门体、伊阙体,对洛阳熟悉的人一听就能会心一笑:这肯定与龙门石窟有关。

的确如此!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就是龙门石窟内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门二十品》。此外,魏晋时期,墓志起源于洛阳,大量的北魏墓志重见天日后,让世人领略了魏碑书法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荡奇伟之美。

4 书法遗存汇聚之地

(千年翰墨 河洛飘香1)

洛阳,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厚积中国古代书迹瑰宝。对此,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我市著名书法家陈花容总结为“东西南北中”。

他详细解释:东有偃师商城博物馆,西有千唐志斋,南有龙门石窟,北有王铎故居,中则指洛阳博物馆。

偃师商城博物馆是一座以夏商研究、陈列、宣传为主的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古代碑刻墓志等60余方,数量虽少,但多为“重量级精品”,不少刻石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显赫。诸如汉代蔡邕书丹的《熹平石经》(残块),唐代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等。

千唐志斋是我国唯一的墓志博物馆,馆内珍藏2000多方自西晋、北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以来历代墓志碑刻,其中以唐人墓志为最多,仅就旧藏唐代墓志而言,就有1100多方,因此被称为千唐志斋。千唐志斋收藏的墓志石刻,不乏历史名人的墨迹。如唐代名相狄仁杰撰写的《袁公瑜墓志铭》、唐代王昌龄手书《陈颐墓志》、唐代大书法家徐浩所书《崔藏之墓志》、著名书法家李邕的墓志、唐玄宗时期的“三绝”《郑虔墓志》等,还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等,都足以为后人法。

龙门石窟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清代人武亿在《伊阙诸造像记》中说:“龙门不仅为石刻佛场,亦古碑林也。”据统计,龙门石窟原记载有造像题记和碑碣3680品,现尚存2870品,堪称我国古代碑林之最。

王铎故居位于孟津老城,陈列众多其书法手迹、碑刻、拓片,存有《拟山园帖》刻石等。《拟山园帖》共10卷79帖,1.8万字,刻石90方。

洛阳博物馆书画馆是该馆的重要专题馆之一,其中不乏王铎、吴昌硕、康有为、严复、齐白石等名家精品,艺术价值颇高。此外,该馆也有“碑碣墓志”的陈展,展出有碑碣、石经和墓志铭,如《熹平石经》残块、北魏孝文帝之季女元瑛墓志、北魏文昭皇后山陵志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碑碣墓志。

尽管洛阳纸本书法藏品传世的不算太多,但我国现存的很多名作都与洛阳有关。例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纸本书法作品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这幅作品就是陆机在洛阳创作的。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