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国色天香 献礼华诞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4月22日 星期

活化运河遗产 讲好运河故事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如何保护活化运河遗产,讲好运河故事?在20日举行的大运河文化论坛上,国内运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洛阳,就此话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洛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严涛)20日,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洛阳师范学院伊滨校区举行。

此次论坛由洛阳师范学院、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委员会主办。国内运河沿线城市专家、学者齐聚洛阳,围绕大运河文化畅谈古今、各抒己见,共商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城市,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还隋唐大运河一个清晰的面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论坛上,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李金陵、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等作主题报告。

副市长魏险峰等参加相关活动。

 

运河研究由历史转向应用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 吴欣

大运河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带着问题进行运河学研究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是深化运河学研究的必要路径。

大运河研究的历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80年代,即运河研究的兴起阶段,以运河本体史研究为主,关注漕运和交通问题;第二阶段为1980年至2012年,是运河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日趋多样化,开始将运河放置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中讨论;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越来越关注应用研究,运河学科理论正逐步形成。

总体看来,目前的运河研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历史研究相对减少,构建起新的权威性理论架构,使具体的研究得以整合,丰富了运河学科理论。

建设运河历史地理信息平台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肖爱玲

从文化存在形式上看,运河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它更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应当从运河文化遗产的物质结构、社会功能和视觉景观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维护其社会功能的方式、方法,延续运河文化脉络和精神传统。应当尽快建设运河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深入挖掘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内涵。

增强问题意识,加强基础研究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王健

大运河江苏段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人口众多。江苏的名城、名镇、名村,大多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具有独特的运河格局和印记。江苏省高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确立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努力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但现有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不足以支撑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可持续性,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制约着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速度和水平。

要破解难题,必须加强对大运河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是决策咨询的根基所在。大运河研究,牵涉到许多基础研究、综合性学科,如地理、资源、环保、交通、水利、文物、遗产、文化等,非常复杂,博大精深,必须建立研究团队,加快基础研究步伐。

做好古城镇重建,传承运河文化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 李金陵

山东济州古城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保护、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做好运河古城镇保护与重建,是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遗存的重要内容。古运河漕运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促进了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商贸文化的繁荣。建筑风格兼容南北,必须认真查阅历史资料,在建设济州古城的过程中,尽可能恢复当年的建筑原样。

坚持文旅融合,活化利用运河文化

——洛阳师范学院院长 梁留科

大运河河南段是指隋唐大运河的主干道通济渠和永济渠,是大运河的核心区域。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首先要对大运河河南段现存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对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综合评估。其次,围绕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思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从创意性开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角度构建大运河河南段文化资源利用模式。

具体而言,成立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工作小组,统筹运河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联合推出一批运河文化项目,输出文化产品;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联合构建运河城市带,共筑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带和经济增长带。

本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严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