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汇聚院士智慧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6月21日 星期
在院士企业座谈会上,院士、专家积极为推进洛阳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最强大脑”的“创新声音”


畅谈新时代升级,共话高质量发展。昨日下午,分别针对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两场院士企业座谈会同时举行,一个个来自“最强大脑”的“创新声音”引发会场的一次次思想激荡。

会议现场,围绕产业创新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院士、专家同我市300余家科技企业负责人就技术突破、合作需求、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院士、专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针对洛阳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争取与洛阳开展高起点、多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为洛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本报特摘录部分院士、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 雒建斌院士

在当前形势下,洛阳应如何发展?我认为首先要补齐短板,实现提升。其次要正视困难,发现机遇,只要在发展中抓住主流,抓住关键点,就有实现飞速发展的可能。洛阳基础良好,产业门类多,当下需要认真梳理和科学规划,结合新形势,实现新升级。

● 李国杰院士

不要主动和世界脱钩,越是遭到封锁,越要加强合作。在创新方面,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自身研发和引进再创新,一个都不能少。要给企业信心,再难的技术,只要给企业成长空间,通过迭代升级就能做起来。建议政府机构要有更大包容度,在相关考核上建立科学的试错机制,这样才能加速我们的创新步伐。

● 樊会涛院士

洛阳持续举办“院士洛阳行”活动,正是看到了新时代院士经济的特殊作用。洛阳要发展,航天产业是一个重要抓手。当前,我们正迎来航空发展的大机遇,应抓住机遇,找到与洛阳的结合点。比如从通用航空入手,提早布局。此外,洛阳应发挥轴承产业优势,轴承之于机械行业,相当于芯片之于电子产业,是最基础的东西。当前应依托国家相关重大专项等机遇,支持洛阳轴承发展。

● 任辉启院士

培育创新人员是最重要的环节。洛阳要进一步推进理念创新,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在创新路径方面,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洛阳必须坚持的创新之路。洛阳在军民融合方面有很大优势,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这个方面。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洛阳也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应瞄准市场需求开发一些新产品,这些产品要与信息化、智能化配套。在相关机制上,洛阳应积极创新,比如将有实力的大企业整合起来,建立一个跨领域的高级别实验室,推进许多研究成果落地。

● 胡正寰院士

我很愿意到洛阳来,因为希望找到技术对接。当前我们团队开发的利用轧制方法制作回转体零件技术,与洛阳许多企业都相当契合。我已经和当地企业进行对接,基本达成协议,希望能够在洛阳早日落地。据我考察,洛阳一些企业的生产方式还有点传统,完全可以通过新技术的移植和新管理的引入,实现改造和提升。

● 杨俊华院士

我来洛阳次数不多,但每次感受都很深。我觉得洛阳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比如此次院士行活动,为什么这么多院士愿意来,说明我们的环境非常有吸引力。没有好的环境,引不来高端人才。今年的主题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对此我有几点看法:一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民营企业,就是要走出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了,有了知识产权,就要申请专利,就要保护专利。知识产权对民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三要注重合作模式创新。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顶层设计,和院士、专家合作时,眼光要长远。

● 杨德仁院士

我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研究,这个材料支撑了两个行业,一个是微电子行业,另一个是太阳能光伏,这两个行业在洛阳都有着不错的产业基础。我的研究方向与洛阳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此外,洛阳要重点打造的“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中,就有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三个产业,而这三个产业都和我的工作相关,以新材料支撑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希望未来更多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期待为洛阳企业添砖加瓦,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芽”。

● 张士宏研究员

我和我的团队主要做金属精密加工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精加工。过去十几年,我们在河南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接触过洛铜。我发现,铜加工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中铝洛铜是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不过在高端产品方面还有差距。产品生产是全流程的,可以从原材料配比、铸造和加工整个生产过程甚至润滑油之类的细节入手,进行精细研究,我们目前恰恰缺少系统研究。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像无人机、卫星机器人这类越来越细的东西,这就要求生产流程进行一些变化,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研发应采用全流程的概念,才能实现技术突破。

本报记者 陈曦 李冰 通讯员 李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