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县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7月10日 星期

“解剖麻雀”啃下脱贫硬骨头
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因地制宜助农增收
​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新貌

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位于县域西北部,地处偏僻山岭之间,村民居住分散,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21.92%,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去年以来,孟津县因村施策,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昔日深度贫困的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大变化。

1 捧着“金饭碗”找饭吃

走进上梭椤沟村,一片“世外桃源”景象:忽逢杨树林,葱茏成荫,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水流鸟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沿着梭椤河种植了大量的杨树。”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周说,原本想发展经济林,但几十年来没人管理,也就没有砍伐、卖出过一棵树。

上梭椤沟村230户780口村民,散居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户171人,除了靠天吃饭,基本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如今,30余米高的钻天杨密集挺立,绵延4.5公里,加上依河而建的村庄,极具豫西地区原始风貌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

对上梭椤沟村来说,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就是“金饭碗”。可问题是,这“金饭碗”该怎么用?

2 因村施策定制发展“金点子”

帮扶要帮在点子上。去冬今春,孟津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先后8次到村“解剖麻雀”,提出“金点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县里用无人机‘照’咱村,还做了规划,梭椤沟可是要打翻身仗!”贫困户谢润夏深有感触地说。

感受来自变化,变化源自行动。针对原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孟津县制订了上梭椤沟村整体村庄规划并落地实施。

今年春节过后,县、镇两级整合资金216万元用于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短短几个月,近3公里入村道路已经硬化完工,“婚纱摄影基地”环形栈道、休息驿站、换装木屋已经建成,县自然资源局对口建设的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县旅游商会扶持的“农家乐”已经开业,市美术家协会“美术写生基地”也将在这个暑期迎来第一批学员。

吃、住、行配套才能留住游客,上梭椤沟村迈出关键一步。

“我想叫孩子回来干点儿啥。”51岁村民李线因婆婆需要照料、儿子外出、女儿上大学,自己无法外出打工。“就是想着孩子们要是也回村里创个业啥的,肯定不赖。”眼瞅着村里一天天变好,李线充满希望。

3 脱贫攻坚不留“锅底”

站在村南的岭上向北望,上梭椤沟村一片绿色尽收眼底,除了春季新栽种的绿植,连片的艾草也郁郁葱葱。

“种粮食一年最多能落300元钱。去年,种艾草一亩地收入1300元,比种地强。”王周说,上梭椤沟村为丘陵加旱地,适宜艾草种植且见效快。去年以来,该村采取“公司+农户”发展艾草种植200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70元。眼下,该村的艾草再次进入收割期。

艾草种出来还得有销路。作为配套项目,镇里组织周边几个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建成初加工和艾绒艾棒深加工车间,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李线也不再为打工发愁,去年艾草收获季节,她在加工厂里务工3个月,每天能收入120元。

“缺资金咋办?”6月中旬,孟津农商银行“整村授信”500万元,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跃跃欲试。该村今年将新增艾草种植面积200亩,预计明年可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58岁的贫困户王粉玲缺的是技术。她和弟媳被镇里安排到县外学习厨艺,接受了“精准培训”。5月底,她家院子成了餐馆,她当上了“上梭椤沟一号农家乐”老板,手擀面、土鸡蛋、生鲜野菜颇受欢迎。虽然刚开业,但日均接待游客量也有20人以上。6月中旬,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上梭椤沟二号农家乐”大食堂正式开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最考验意志力。啃下硬骨头,“解剖麻雀”是个好办法。

该县负责同志说:“基层就是要在着力务实戒虚上下功夫,真正一竿子插到底,把情况摸准摸透,把问题想深想细,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上,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不留‘锅底’。”

小暑时节,梭椤河凉风习习。两岸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们乐此不疲,闻一闻艾草清香,吃一碗农家手擀面,终身大事定格于此。

在上梭椤沟村口村民们自行设计建造的“形象墙”上,一列“乡村振兴号”列车正朝着“幸福”出发。 孟宣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