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7月19日 星期
今年我市计划实施省、市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25个,总投资475.4亿元
加速推动“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变

昨日,在中重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一名技术人员正在检查生产线 记者 陈曦 摄

昨日,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在我市开展,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重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凯盛信息显示材料(洛阳)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取得的成果,获得观摩组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

近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智能化改造引领“三大改造”作为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全力打造“制造强市、智造名城”。按照规划,今年我市将实施省、市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25个,总投资47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0亿元,加速推动“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变。

紧盯关键点,推动智能转型全面铺开

走进中重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看到最多的,除了机器人,还是机器人。一条条生产线上自如运转的机械手不停工作,将许多零部件组装成具备各式独特功能的机器人。

“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在提高企业设计水平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差错率,为我们后续给用户提供全周期数据服务奠定良好基础。”该企业信息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杨磊表示。

据统计,该企业建设的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工厂完全投产后,可实现不同类型产品、部件换产和混产,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20%。

来自智能制造的变革并非只出现在前沿领域。近年,我市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五大行动”,从点及线、由线到面推动全市制造业智能转型。仅在“机器换人”方面,今年以来就已在全市推广应用机器人800余台。

此外,我市还精心筛选55家企业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重点推进矿山机械、农机装备、电子信息、轴承等优势行业企业实现生产线设备互联、数据互通,累计建设智能化示范生产线78条。

在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方面,我市当前培育省级智能车间(工厂)28家,占全省数量的10%;依托设立的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建成区内76家铸造、化工等高排放行业企业退城入园和智能转型正在加快推动。

打造新载体,加速抢占智能转型高地

醒目的“国家农机智能创新中心”一侧,三台银光闪闪的“超级拖拉机I号”并排行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作为我国发布的首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超级拖拉机I号”到现在已可以完成拐弯、避障、路径跟踪等一系列较为复杂动作,再加上后续组装调试完毕的多台新机加入队伍,从“单兵作战”到“集群作业”的新型农机崛起之路正在不断从梦想变为现实。

“我们的工作在业内还是属于比较超前的,期待借助‘超级拖拉机’不断迭代,结合相关智能技术,在洛阳打造现代农机新高地!”该中心无人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文武表示。

当前,我市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各类创新平台的加快建设、联动发展,一项项创新成果相继诞生,一块块智能转型的“新高地”也不断崛起。

在打造智能制造专业园区方面,我市积极建设以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产品研发生产为主的产业示范基地,以机器人系统集成、驱动器等产品研发生产为主的智能装备特色园区和以特种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线研发生产为主的智能装备专业园区。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达150余家,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中信重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省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先后培育引进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11个研发平台。

同时,我市借助洛阳智能制造暨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吸引西门子、ABB、华为等1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来洛展出,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有效推动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开展对外合作。

挖掘新模式,深化融合智能转型应用

依托接近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新型“大脑”,洛阳石化的智能工厂水平已跃升至国内先进。在新建成投用的中控室内,200个操作站台、百余台双液晶显示屏密密麻麻地整齐排列,通过对物联网、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的成熟运用,该企业实现了操作平稳率提升5%、重点装置控制率达到100%、用工减少20%、生产效率提升5%等。

在洛阳石化公司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主任赵建忠看来,企业信息数字化是智能转型的重要基础。“我们企业已经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完成针对企业信息化基础和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覆盖。”赵建忠说。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企业,如何在智能转型的大潮中,将具体的企业生产转化为数字,同时与最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我市智能转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推进“互联网+”、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解决办法之一。当前我市已建设市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有色金属、矿山装备、现代农业装备、耐火材料等4个行业平台。海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持续优化。

依托“企业上云”、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也是我市积极推动的工作。依托与洛阳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签订“企业上云”合作协议,我市目前已推动“上云”企业1700余家。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快5G技术工业应用,深度发掘5G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当前全市已建成5G基站15个,并产生了国内首个5G矿山技术应用。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点上突破、线上链接、块上融合、面上协同、园区互联,加快推进关键岗位、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5个层面的智能化改造;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从装备、平台、应用、服务、标准5个领域实施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洛阳智造”,加速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栗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