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9月12日 星期

月圆

月满客家 聂剑帆 画

又到中秋,月圆桂香。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天上一轮满月所引起的情思是美好而多情的,比如思乡,比如团圆,比如爱情……

中秋,更是诗意弥漫的日子。古往今来,每当圆月挂苍穹时,文人骚客总会留下让后人吟唱的词句……

——编者

 

我在他乡邀明月

——客家中秋节与洛阳

□郑贞富

中秋节是起源于洛阳的中国传统节日,夏、商、周相继建都洛阳,形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的记载。在曹魏、西晋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河洛地区一个固定的节日。西晋永嘉之乱到北宋靖康之乱,大批汉人从河洛南迁,形成客家人,也把中秋节俗带到南方。现在客家中秋节俗中,还保留着古代的中原遗风。

共食月饼思故乡

中秋节,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中秋食品有月饼、月光饼、猪肠糕等,人们分吃月饼等美食共度佳节。在月光下,客家人会讲述一段沧桑的故事。

西晋时,从东汉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活动逐渐达到高潮,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称其为“五胡”。在内迁各族中,匈奴人最为强悍,其首领刘渊成为反晋战争的统帅。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定都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定国号汉,自称汉王。

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刘渊遣刘聪、石勒、王弥三人带兵攻打洛阳。近50万匈奴汉军渡过黄河,直奔洛阳。晋将曹武带数万兵马拒之,两军大战于邙山,晋军大败,只有曹武单骑逃脱。匈奴兵临洛阳城下,京师告急,弘农太守垣延带五千晋兵救援,见匈奴兵强马壮,乃诈降于刘聪,刘聪大喜。

八月中秋,垣延决定起义,将起义信息夹进月饼、月光饼中,士兵在吃月饼等食物时得到了这个信息。当夜,刘聪犒劳军队,匈奴军士昏醉歇息。半夜,垣延令士兵至各营放火,大叫:“晋兵全队在此!”匈奴兵皆醉,见火光冲天,乃各持刀枪,自相残杀。至天明,匈奴兵死伤大半。垣延以兵击杀,匈奴大败。

经此战役后,月饼、月光饼等成为一种祝捷食品。在中秋节分吃这些食品,寄托了人们对胜利的期望。随着民众的南迁,这种中秋风俗传到南方。

在客家八月节,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而吃柚子是有一定含义的。因为柚子又名“胡柑”,剖柚子叫“杀胡”,剥柚子皮叫“剥胡皮”,寄寓了客家人的爱国情结。

对月当歌传古风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用河洛古语,即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情怀的特有表现形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周南》《王风》等就是西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歌。《诗经》中最著名的赏月诗歌是《月出》,其词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月下情歌,译成现代诗是:“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在汉魏时期,每逢中秋节,河洛民众对月当歌,以抒情怀,《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就是流传下来的一首汉魏对月歌。其词曰:“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客家著名对月歌《八月十五看月光》的神韵,与《月出》《明月何皎皎》一脉相承。其词曰:“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在)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八月十五看月华,郎出月饼妹出茶,妹食月饼甜到肚,郎食细茶开心花!”

客家对月歌《月光光》表达了对河洛故土的思念,其词曰:“八月呀十五呀月光光,阿姆(妈)同涯(我)唉拜呀拜月光。阿姆(妈)问涯(我)一声,故乡在哪方啊?月光呀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告诉)涯(我)知呀,哪里系(是)涯(我)个(的)故乡?”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其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李清照客居南方,在一个中秋之夜,李清照思念已经沦陷的故乡,写下自己的感想。

李清照的父亲是《洛阳名园记》的作者李格非,他出生在洛阳、长在洛阳,与陈与义、富季申、朱敦儒是北宋西京国子监的同学。历史上,陈与义、富季申、朱敦儒等人被称为“洛中八俊”。两宋之际,金军攻陷洛阳,并将这座名城焚成瓦砾,大批民众死于战火,“洛中八俊”与数十万民众逃往江南。这是中原汉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南迁,形成现在客家人的又一先祖。

陈与义,在宋徽宗时期中进士,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南渡后,他寓居浙江桐乡青墩镇。在一个中秋节,他写下了《中秋不见月》之诗,其中的“去年中秋端正月,照我霑襟万条血”“岂惟恨满月宫里,肠断西山吴采鸾”给人以透骨的苍凉。

北宋末年,出身富庶之家的朱敦儒以清高自许,两次被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隐居于故乡。他在《鹧鸪天·西都作》中写道:“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他的轻狂和傲骨,通过这几句激情洋溢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人南侵,朱敦儒的家人都死于战火,他孤身一人逃到江南。在中秋节,他写下了《浪淘沙》,其词曰:“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这是长歌如哭。

客家对月歌《月光光》实际上是《浪淘沙》的民间表述,继承了宋词的神韵。

 

中秋

天涯共此时 明月寄相思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河洛地区,中秋习俗源远流长,表现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话起源

中秋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由来众说纷纭,有人将它追溯到周朝,根据时令记录祭祀礼仪、颁布禁止法令的《礼记》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有说它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那时的帝王充当天下子民的祭司,希望通过祭祀月亮的方式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愿。还有说它和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正值五谷丰收的季节,粮食瓜果成熟,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称月饼的发明者是唐朝名臣裴寂,用以充作唐军的储备军粮。

可以肯定的是,中秋节自古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这点从其众多的节日叫法便可知。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秋节、月节、月夕、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这一时期,中秋节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至宋朝,中秋节更加盛行。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拜月赏月祭花神

在洛阳,中秋节有着独特的节俗文化,其中不少与月亮有关。

据《洛阳民俗志》记载,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汉魏以后,拜月演化为赏月。到了晋代,洛阳地区已经有中秋夜赏月赋诗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还赋予了月亮许多传说,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自汉至唐,文人墨客更是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之时,成为人们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到了近现代,洛阳地区还保留着不少与月有关的中秋习俗。据《洛阳市志》记载,中秋之夜,洛阳老城家家于此时将月饼、红枣、榛、栗、柿等供于案,主妇主持,焚香行磕头礼,曰“祭月”或“拜月”。拜月之后,大家边吃月饼水果,边欣赏如银的月色,然后往房上撒煮熟的毛豆荚,送给月宫玉兔,一家人其乐融融,名曰“赏月”或“玩月”。

此外,洛阳是牡丹故土,传说中秋节是牡丹的生日,这一天,花农要祭花神。古代洛阳南部山区建有两座大型花神庙,这两座古庙都会在中秋节举行庙会,庙会当天,要举行祭花神活动,用众芳园的月饼和各种瓜果作祭品。

洛阳还有八月十五栽牡丹的民间习俗。俗谚说:“秋分后,重阳前,七芍药,八牡丹。”每年中秋节前后是栽培牡丹的最佳时节。

瓜果飘香庆团圆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饮食符号。据《洛阳民俗志》记载,从唐代开始,有了节日食月饼的风俗。到宋代,月饼品种丰富起来。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晚上,洛阳南部山区有烙“团圆”饼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这种“团圆”饼,就是自家做的月饼。

洛阳中秋祭月,要用时令瓜果。民国《洛宁县志》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上时,设几于庭,陈月饼、石榴、枣、梨、栗诸果以祀月,亲友相互招饮,谓之玩月。”民国《宜阳县志》说:“八月十五中秋节,献月饼,陈时果,酣歌饮酒,笙管嗷嘈,每至通宵,略如赏元宵之趣。”据《洛阳市志》记载,近现代在洛阳,中秋之夜拜月之后,一家人分食月饼和瓜果,称为“圆月”或“愿月”。

同时,月饼和瓜果也是中秋时节洛阳人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据《洛阳市志》记载,中秋节前后,各家串亲戚带的礼物除了月饼,还有梨、柿、石榴等水果;娘家给出嫁闺女送蒸糕和嵌着红枣的花馍,在洛阳叫作“送糕”。这里的糕和“高”谐音,代表娘家盼望婆家能高看自己的闺女。

天涯共此时,明月寄相思。今天,中秋赏月、吃月饼依然盛行,人们设宴赏月,庆祝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肖姣姣

 

天将今夜月 一遍洗寰瀛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此诗便是有着“诗豪”之称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中秋之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洛阳才子刘禹锡这首诗题为玩月,主要描绘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首二句总写月光之清,朗照天地,手法形象:今晚的月光清澈无比,把整个天下洗刷了一遍。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呼应了诗题中“八月十五”这个特定的时间。颈联一个“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月亮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练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令人神往。

(肖姣姣)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