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

汝阳孟脑村 忠厚承家风
□李焕有

“孟脑地处在山窝,离家出门就爬坡。七沟八岭一条河,漫山遍野石头多。十年九旱还怕涝,小麦好收二斗多……”这是描写汝阳县蔡店乡孟脑村昔日生活的顺口溜。随着党的好政策深入民心,孟脑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处处洋溢着新时代农村的幸福味道和文化气息。

在孟脑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内,“厚德馆”凸显了孟脑村对村风民俗建设的重视。“明德守礼,厚德传家”,彰显了建馆的主题;“以家规正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扬社风”,昭示了建馆的目的。馆内展板上的故事感人,身边村民的故事也感人。村民孟广庆是退休教师,他写了300多首诗向父老乡亲义务宣传好家风。孟广庆在现场讲了一个故事:战乱年代,邻居从他家门口路过,看见其父亲背着老母亲在院内疾步走来走去,忙问原因。其父亲答:“现在日子不太平,万一要跑,老母亲走不动路,我要提前练练,一是为了急难时候自己背起来跑得快,二是母亲年纪大了,怕到时候吓着,也让她提前适应适应。”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广庆虽讲不出这样的大道理,却在默默地践行着孟子的思想。

孟脑村2100余口人,90%姓孟。村头建有孟庙。过去,家族大都建祠堂,孟脑村孟家为何建孟庙呢?原本是要修建孟氏祠堂的,但当建筑竣工时,大家思考,如果把这个建筑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场所,让全村人乃至更多人学习孟子文化,岂不更好!于是,族人一致决定把“孟氏祠堂”改为“孟庙”,把敬奉族人的享殿变为“亚圣殿”。亚圣殿内,孟子圣像端坐正中,“亚圣客梁”“教育英才”等反映孟子盛德的故事分列左右。据介绍,建孟庙具体说来有三个意义:缅怀先人,尊老敬贤;承继家风,团结族人;启发后者,教育子孙。

殿内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匾额,端庄的楷书“孝竹贞松”占据中心位置,上款为“特授伊阳县正堂加五级纪録(记录)十次张为”,下款为“孟庭选之妻王氏”。加五级记录十次,是清朝的奖励制度,奖励一次为记录一次,记录三次以上为加一级。这块匾表扬的是“王氏”在“孝”和“贞”方面的德行,这里讲其中一个故事。孟庭选中年亡故,临终时,他牵挂年迈且瘫在床上的父亲,也同情年轻的妻子,一方面想让妻子给父亲养老送终,一方面还想让妻子另走他家觅幸福。妻子王氏看出了丈夫的心事,直截了当地说:“你的老人也是我的老人,我会用心照顾的。”严寒的冬季,穷人家庭,屋里四面透风,床上缺铺少盖。王氏去看躺在床上的老人,只见公公冻得浑身筛糠,口里不停地呻吟着。王氏想起丈夫临终的言语,犹豫之后,毅然睡在公公脚头,把公公的双脚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公公……

乡村的文化振兴,需要挖掘村里世世代代留存下来的优秀文化。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历代石碑,就发挥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作用。漫步于石碑之间,与先辈留下的文字对话,可感前人的坦荡和正气。一通碑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生于清末的孟维嵩,擅长医术,对治疗外伤及脓疮尤为在行。炎热的夏天,黄昏,维嵩在大门口吃饭,一乞丐蹒跚而来。见其背上大疮流脓血不止,惊问道:“病成这样,为何不治?”乞丐流泪叹息道:“讨饭之人,没吃没喝没穿没住哪有钱医治。”“住下来,我给你治!”于是,维嵩就让他住在村西的闲置房子内,送饭送药,直至痊愈,分文不取。

乡村文化振兴,家风家训馆、文化广场、孟庙和碑刻,无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文化基因。当我们即将离开孟脑村的时候,广播里传出了《孟脑新貌》的快板书:最近这几年,孟脑好事连。仁义礼智信,传承两千年。孟脑人文明,忠厚承家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