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世界杯上夺冠的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体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女排精神的赞扬也一波高过一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容国团夺得首个世界冠军,到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女排的十冠王,体育都在发挥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在不同时期,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为人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体育的传承性更让女排成为不过时的精神图腾。
需要强调的是,女排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排不变的是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信念、精神和作风,但新一届女排在国际视野、科学训练、人文关怀、物质保障、市场支撑等方面也有巨大的进步,与三十多年前的老女排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理念的更新、时代的进步,无疑应该大力肯定和提倡。
然而,在对女排精神的赞颂和弘扬中,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值得警惕。
有些人认为:“女排这么艰苦,国足这么奢侈,就应该让国足也过过苦日子。”
殊不知,这次女排拿下的冠军,并不是“苦”出来的。恰恰相反,“史上最强”的后勤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体育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后勤保障乃至科技研发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让国足过“苦日子”,在当今足坛,成绩只能越来越差。
还有一些人认为:“足球、篮球都职业化了还打成这样,女排联赛没有真正职业化,国家队成绩却这么好,可见职业化没什么好处。”
事实上,足球、篮球与排球在参与程度和市场规模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因此,排球职业化的步骤和路径与足球、篮球有很大不同。即便如此,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也在艰难推进。而对于足球和篮球来说,造成很多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职业化过了头,恰恰是职业化还不够彻底。如果排球职业化做好了,排球超级联赛就会越来越红火,关心、参与排球的民众会越来越多,从青少年排球苗子中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国家女排也会因有源之水而长盛不衰,为祖国争得更多的荣誉,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快乐。
体育的作用除了精神层面,还关乎全民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满足感。在国家队层面上树起一面面大旗,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高峰和荣誉殿堂非常重要,同时也能促进项目普及和产业发展。但国家队与项目联赛从来都不是一个矛盾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体育改革中,应该交给市场的部分,则应该按照改革的原则和规律,毫不犹豫地交给市场。正如国务院办公厅9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指出的,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
女排精神本身就含有迎难而上、敢于自我革新的优秀基因。因此,它绝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挡箭牌,恰恰相反,它应该成为推动改革坚定前行的动力。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