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
时代之歌
三访红旗渠
□冯清利
红旗渠渠首山碑(资料图片)

八百里太行,逶迤于冀、晋、豫三省之间。人们习惯把太行山分为北、西、南三段。有人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而南太行把最惊艳的景色给了春天。而我,把外出的宝贵时间也给了本世纪之初最美好的季节,把外出的地点给了心中最美的南太行。这是我初访红旗渠。

巍巍太行山,壮丽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从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太行山穿腰而过,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气势雄浑,蔚为壮观。步云桥横跨在两座小山之间,真是步步惊心;逼仄的“一线天”,奇异神秘;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青年洞,幽静深邃。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古树林荫、野花山风,与蜿蜒的渠坝、镌刻于岩石上的“山碑”二字,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再访红旗渠,是在多年以后。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我和同志们又来到了红旗渠,再次感受了林州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走过351米的红飘带,踏过298个台阶,上到4000米的水长城,到达青年洞的洞口。沿途的“太行回声”“号角吹响”“测量渠线”“推独轮车”等修渠英雄雕像栩栩如生;“老炮眼”“团结洞”“劈开太行山”等修渠遗迹,令人肃然起敬。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10万开山者,不畏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硬是勒紧裤带,肩挑手提,一锤一钻,变山石为料石,绝壁施工,架设渡槽,开凿隧洞,削平山头千余,挖砌土石万方。历时十年,81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40万亩土地得以灌溉。在一改干旱缺水历史的同时,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山顶。伟大工程,是红旗渠永恒的风骨;红色精神,是红旗渠不朽的灵魂。

第三次到红旗渠,是去年我在党校培训期间,被安排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一周。事实上,这一次到林州是我受益最大的一次。除了再次领略红旗渠的美景,学员们还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观看了红旗渠话剧和纪录电影,聆听了教授关于红旗渠的讲座,尤其是学院安排了当年的3位劳动模范和学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现场互动,场面感人。当3位七八十岁的老英雄走上台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的照片悬挂在学院的醒目位置,黑白的色彩透着历史的沧桑。和老英雄近距离接触,让数百名学员异常激动。塌方后为救工友自己右腿落下终身残疾的妇女营长李改云,带领除险队员终日悬荡于峭壁之上“荡秋千”的任羊成,父亲修渠牺牲后、13岁就子承父业的张买江,分别叙述了当年的修渠故事。

在他们的讲述中,我的眼睛一次次模糊,眼前也一次次闪现出林州人十年磨一剑、引水建山渠的壮观场景,仿佛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尤其是张买江讲述的一个细节,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当红旗渠修成、渠水灌满他家的池塘时,他的母亲在池塘边整整坐了一夜。天亮时,母亲颤巍巍地手捧一碗漳河水,一步一步,走到丈夫的坟前,将水轻轻洒下,然后长坐不起。当时我看到,身边的学员与我一样,都禁不住一次次在擦着眼泪……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我还观看了历史资料纪录片《杨贵访谈录》。对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杨贵的深刻了解,使我真正完成了一场灵魂上的洗礼与升华。杨贵心系林县苍生疾苦,面对千年旱魔,舍出身家性命造福一方。正像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杨贵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的人民情怀,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强党性,“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担当精神,行得端立得正、“群众吃啥我吃啥”的清廉作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

不久,我从新闻中得知了89岁的杨贵去世的消息,心中感慨万千。在学习座谈时,我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

犹闻当年号角吹,重新安排山与水。

凿洞劈山晋连豫,战天斗地白加黑。

猎猎红旗飘九州,巍巍太行树丰碑。

一渠何以引泪倾,奋斗精神撼心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