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我市不断探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教育发展“一池春水”,为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影响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存在。
市委书记李亚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要在转变育人方式、创新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机制、扩大教育开放上下功夫,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改革,转变育人方式
61幅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400幅少年儿童原创作品,68张老洛阳、老学校的照片在一所小学集体亮相……9月27日上午,洛阳市实验小学凯东校区的师生们迎来一件大喜事儿:“花儿”美术馆开馆并举行首展。这场以“儿童、成长、责任、家国”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等前来一起见证“花儿”的绽放。
作为河南省首家小学校内的美术馆,“花儿”美术馆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安静、开阔、灵动的空间,由孩子们担任馆长,让爱好美术的孩子们自由创作、放飞梦想,进行美育熏陶,擦亮和唤醒了童心。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小学里建起美术馆,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推动育人方式转变,让教育回归原点的生动写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转变育人方式,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等传统教育方式,让教育更具时代性、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全市教育大会指出,转变育人方式,一方面,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要既着眼于“教好”,又着眼于“学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高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创新办学模式上下功夫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学府街与牡丹大道交叉口北100米的洛龙一实小学府校区迎来了126名一年级新生。崭新的教学楼、漂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该校区一(1)班学生李媛希家住河南科技大学德园小区,看着孩子每天开开心心上下学,李媛希的妈妈刘静娜高兴地说,好学校建在家门口,不仅接送方便,还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据了解,学府校区是洛龙一实小的第三个校区,也是该校探索优质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大胆实践。
办学模式不活,很大程度上制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我市在创新办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西工区教体局将督学责任区与“学区名校协管模式”“大学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形成了以“优质校为核心——带动一般校——捆绑农村校——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链条式督导网络。在办学方式上,采取城区名优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教育联盟、联片教研、骨干引领、点位跟进、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等举措,进行“捆绑式督导评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督促学区学校共同发展,促进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在涧西区,按“大学区”开展教研工作“1+N”帮带,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市东升二中与市二十一中融合成立新东升二中,目前拥有南、北、东三个校区,教师统一调配,教学同步开展,让周围更多的学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全市教育大会指出,深化教育改革,要在创新办学模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在发挥公办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推动民办教育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要推进办学方式多样化,因地制宜发展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大学区”制等,着力带动一批、新建一批、搬迁一批、扩建一批,解决好新建城区教育配套不够、强校弱校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新活力
填不完的表格、各种各样的检查、各种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教育工作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被占用,他们难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做好教学工作。
深化教育改革,就要改革管理体制,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全市教育大会指出,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根据各类教育的不同情况,明确哪些该“放”、哪些该“管”、哪些该“服”,创新监管方式,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合并同类项,列出清单,逐一清理;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潜心办学治校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还要解决好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移交问题,做到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市级层面重点抓好几所示范性学校;加快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县域内有序流动;深化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扩大高校在专业设置、经费使用管理、教职工招聘等方面的权限,支持高校依法依规自主办学。
本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丁晓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