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
宜阳县花山小学教师孔文卿——
坚守深山教学点37载 甘当三尺讲台“守望者”

孔文卿对学生进行辅导
孔文卿在讲课

花山村,位于宜阳县花果山乡,是该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花山小学,仅剩一名学生,孔文卿仍然默默耕耘,甘当三尺讲台“守望者”。

今年,是他在这所小学教书的第37个年头。这些年,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孔文卿,始终扎根大山深处。他说,“哪怕仅剩一个孩子也要坚守下去”。

“我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党员的初心,投身于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放飞梦想打开了一扇窗。”孔文卿说。

清晨,伴随一阵清脆的铃声,熊耳山腹地的花山村,响起阵阵读书声。读书声不高,但对这个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深度贫困村而言,这就是最美的声音。

“我很爱这所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快乐,也很满足。”课间,孔文卿看着学生奔跑嬉戏,脸上满是笑容。

花山小学,是他一辈子的挚爱。

孔文卿是土生土长的花山村人,也曾是花山小学的学生。1978年,他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1982年,花山小学遭遇“教师荒”。“我知道,当时如果自己不回去教书,学校可能要停办,村里的孩子就没学上,就没有出路、没有希望,永远也走不出大山。”孔文卿说,当时他临危受命,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自2001年起,孔文卿成为这所小学的校长,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曾经,花山小学也十分热闹,鼎盛时期的2008年在校学生有120多名,因为教学质量好,附近嵩县、洛宁山区的孩子们也翻山越岭到这里上学,上下两层楼的十几间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不论学生多少,对孔文卿而言,校便是家。学校师资不足,他想方设法向上级申请,邀请教师到村里任教;学校设施简陋,他想方设法从外地添购教学设备,尽量使孩子们能享受到与山下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每学期开学时,他到乡政府去拉书本;每年秋季,他提前下山采购蜂窝煤,使孩子们冬天不受冻……

这一方讲台,他站上去就没想下来,37年初心不改。时光荏苒,岁月绵长,他融入学校的历史中,学校扎根在他的生命里。

2018年,花山村一下子出了8个大学生,而且这几个孩子都曾是他的学生。“这是我们村有史以来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一年。”孔文卿说,作为教师,他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孩子们能读书识字,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理想。

近十年,花山村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有18人考上了大学,10人已经参加工作,5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重返校园从事教学工作,与他们的老师孔文卿一样,用知识放飞山里孩子的梦想。

每每谈及这些,孔文卿满是自豪。

最近这几年,不少村民搬出了深山,一些学生也随家长到镇上或县城读书。“虽然仅剩一名学生,但我会一直坚守。”孔文卿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重要意义,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志愿者或特岗教师来花山小学接班。在这之前,只要学校需要,他就退而不休,继续干,干到干不动为止。

本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张珂 文/图

精神传承大家谈

受惠于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这两年进村的路况提升了,公交线路也开通了,大伙儿干劲儿很足。孔文卿老师为了山里娃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37年来舍小家为大家,为花山村的父老乡亲培育希望,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我们全村党员干部都将以他为榜样,进一步利用好“山货”资源、山水旅游资源来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大伙儿在实现稳定脱贫、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

——花山村党支部书记马国涛

孔老师37年如一日的坚守,一如既往地用心对待每个学生,这份初心与坚守,源于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源于对教育改变贫困的深刻认知。作为一名教师前辈,孔老师的言传身教是一份“活教材”,让我们受益终身。作为一名在深山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我将以孔老师为榜样,坚守好这份光荣和神圣的事业,甘当红烛、甘为人梯,希望更多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理想。

——宜阳县花果山乡中心学校校长刘少辉

孔老师的初心和使命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仰。作为宣传战线的一名党员,我们在抓好学习的同时,更要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挖掘好、宣传好他的事迹,讲好出彩洛阳人的故事,激励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带动更多人把这种立足平凡岗位、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传承弘扬下去。

——宜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会杰

(李东慧 整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