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

禹娶涂山与有蟜部族
□蔡运章
女几山南麓的“神马石”
嵩县神马岭石雕山神庙

大禹治水时娶“涂山氏之女”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那么,“涂山氏”居住在哪里?“涂山氏”与洛阳女几山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探索的重要问题。

1 禹娶涂山氏与禹妻“女娇”

禹娶“涂山氏之女”的故事,屡见古史记录。据《大戴礼记·帝系篇》:“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谓之女憍氏,产启。”《楚辞·天问》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注:“言禹治水,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史记·夏本纪》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时之幕,失其制度……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因“憍”“娇”音近义通。故“女娇”即“女娇氏”。这说明大禹治理洪水时,迎娶了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姑娘。她就是夏启的母亲,故被后世尊为“王母”。

大禹与女娇结婚后,很快又投入治理洪水的活动。《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女娇的侍妾“待禹于涂山之阳”,说明涂山氏居住在涂山的南麓。“猗”有长久之义。“候人兮猗”,大意是说“等候君子啊,多么长久”!这首动人的情歌,遂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南音”。

2 涂山氏与有蟜部族

涂山氏是居在伊水岸边的古老部族,本是“女娲”和有蟜氏的后裔。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族本是伏羲、女娲的后裔。《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韦昭注:“贾侍中云:‘少典,黄帝、炎帝之先。有蟜,诸侯也。炎帝,神农也……姬、姜,水名。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这说明“少典”与“有蟜氏”是互为婚姻的两个古老部族,“少典”是黄、炎二帝的父族,“有蟜氏”则是他们的母族。

炎、黄母族有蟜氏的踪迹,见于《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骄通作蟜。《说文·虫部》:“蟜,虫也。”蟜当是蜜蜂的别名。“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平逢山”即北邙山,在今洛阳市北。这说明远古时代声名显赫的有蟜氏,当居住在今以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豫西地区。

“有蟜氏”即远古时代的有娲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这说明“有蟜氏”亦称“有娲氏”,实为有娲部族的后裔。

禹妻“女娇”,亦名女娲。《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同书《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因《国语·晋语四》的“有蟜氏”实即“有娲氏”。足见“涂山氏”乃是有娲氏之后,故禹妻得以“号女娲也”。这说明“涂山氏”本是“女娲”及“有蟜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涂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实则为“有蟜氏”。

3 禹妻“女娇”与洛阳女几山

女几山本是三塗山的主峰。《山海经·中次八经》载:女几山“其鸟多白鷮”。郭璞注:“鷮似雉而长尾,走且鸣,音骄。”郝懿行疏:“山在今宜阳县西。”女几山今名花山(俗名花果山),主峰海拔高1831米,位于今宜阳县境内,在今嵩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

那么,“女几山”因何而得名?这位“女几”到底是何方神灵?以往或以为是“西晋彭娥遗几处”,明宜阳知县顾达《谒女几祠》诗,是记述彭娥贞烈故事的诗篇。或以为是湘江“兰香神女遗几处”,李贺《兰香神女庙》诗是其传奇故事的颂歌。或以为是“富禄女几升仙处”,《太平广记》有其记录。这些均属晚出附会之辞,不足凭信。

女几山名见于《山海经》,得名年代久远。此山南麓有王母涧、王母祠、神马石等文化遗存。这里的王母正是指禹妻涂山氏讲的。其山“鸟多白鷮”,恰与禹妻“女娇”音合。故“女几山”的得名,应与禹妻“女娇”有着密切的关系。

“几”“娇”古音近义通。四川德阳地区的“女几山”,《隋书·地理志·蜀郡》作“女伎山”。《诗·小雅·小弁》:“维足伎伎。”《经典释文》曰:“伎,本亦作跂。”《广雅·释诂一》说:“跂,履也。”成玄英《庄子·天下》疏:“木曰跂,草曰蹻。”《史记·孟尝君列传》:“蹑蹻而见之。”《索隐》曰:“蹻,亦作僑。”侨,娇,音近义通。《说文·履部》:“屐,屩也。”蹻、娇音近义通。由此可见,“女几”与禹妻“女娇”本为一人,古人传写文字不同罢了。因其年代久远,传写有异,致使后世人们难以厘清这位山神的本来名号了。

4 三涂山的历史传说与文物遗迹

三涂山及其周围地区的许多历史传说和文物遗迹,均与禹妻涂山氏密切相关。

王母涧:我国远古部族多依山傍水而居,禹妻涂山氏居住区内的溪水,被古人称为王母涧。《水经注·伊水》载:“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杨守敬按:“伊水东北流,先纳王母涧,后历三涂山。”“陆浑县”城在今嵩县城东北的田湖村北,“陆浑县”西南的“王母祠”当是祭祀禹妻涂山氏的祠庙。

山神庙:王母涧今名蛰峪河。在该河上游黄水庵村神马岭的山坡上,现存一座小型石雕山神庙。庙体由花岗岩石块制成,屋顶呈立体三角形,高1.64米,宽0.92米,深0.67米。体架和屋脊由七件石料构成,前壁中有圆拱门饰,屋坡有石刻筒瓦状构件,檐部有七个滳水,脊呈条状,两端饰吻。结构严谨,造型古朴,保存完整。从其建筑形制和风格看,当属东汉遗物。

涂宫娘娘庙:在嵩县德亭镇黄水庵村北蛰峪河的东岸,至今仍保存有涂宫娘娘庙一座。当地百姓世代供奉,香烟不绝。

神马石雕:黄水庵村西北女几山南麓的半山腰,在一座石台基上放着一个长6.6米、高2.1米、宽3.4米的马头状巨石。马头朝西北,马头的眼睛特别是口部及牙齿等部位,都经过加工雕琢,形制颇似一个马头骷髅。在眼睛下方深凹处有竖写朱书“日京”二字。石马头与平台间只有几处接触支点,其间缝隙清晰可见。在石马头的侧面,竖刻楷书“周平宇(王)神马,一千交(駮)”两行共8字。这显然是件特意刻制的大型石刻神马头。因此,当地群众将这里称为神马岭。

马是祭祀名山大川的重要牺牲。古代器物上凡以朱砂丹书的文字,多与宗教祭祀相关。《周礼·考工记·玉人》载:“天子巡守,宗祝以前马。”郑玄注:“其祈沈以马。”《经典释文》云:“祭山川曰祈沈。”形体高大的马称为“骄”。《说文·马部》说:“马高六尺为骄。”“駮”“骄”均与“女娇”的读音相谐。神马石上的朱书“日京”,当读如日景(影)。神马石侧面刻写“周平王神马,一千交(駮)”的字样,是说用周平王时名叫“日景”的神马一千匹,来祭祀女几山的神灵。因此,这里的大型石刻神马头,当是祭祀女几山牺牲的象征。

神马石悬置在山腰的石台上,与古代祭山的“庪悬”礼仪相合。《尔雅·释天》载:“祭山曰庪县。”郭璞注:“或庪或县,置之于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庪”同庋,是放东西的架子。“县”读如悬。“庋悬”是将祭品放置在支架上悬空祭山的礼仪。因此,神马石的发现,为女几山的宗教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因为它被放置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才能历经千年而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

女几山也是唐宋元明时期洛阳近畿的游览胜地。唐宋元明时期的达官贵人,常到女几山游览,留下许多诗画名篇。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有“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句。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云:

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

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明代唐寅曾到女几山游览写生,留下《春游女几山图》《山路松声图》等四帧书画佳作,保存至今,弥足珍贵。由此可见,古代女几山在士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禹娶涂山氏地望以及女几山名义的澄清,对研究大禹事迹和夏代初年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图片由蔡运章先生提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