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倡导移风易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汇聚决战决胜正能量,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移风易俗增实效 倡导文明新风尚
春节过后,宜阳县董王庄乡次古洞村村民高王科原本打算举办婚礼。面对疫情的迅猛发展,他慎重考虑后决定推迟举办婚礼。
1月31日,栾川县狮子庙镇南沟门村李爱峰的父亲李铁锁不幸突发脑出血去世。按照当地农村传统风俗,一家有白事,全村来帮忙,亲朋好友都要到场。
疫情当前,为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的可能,村干部和村红白理事会上门进行劝导,李爱峰当场表示“不办宴席,不请亲朋”。从老人去世到入葬只用了半天时间,亲朋好友和镇村干部纷纷为他点赞。
为防止疫情蔓延,防患于未然,我市制定下发《关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的通知》,积极倡导喜事缓办、白事简办、涉及群聚的事项(如生日宴、定亲宴等)不办。针对个别县(市)区正月十五前后祭祖上坟习俗,提倡大家采取家中祭祀追思、网上祭祀等形式,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文明祭祖。
截至目前,我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喜事缓办1200余起,丧事简办150余起。
统筹宣传出新意 奏响防控最强音
“神龙抬头,祈盼安康”“坚韧不拔,气势如虹,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们痛饮庆功酒,击缶而歌”……近日,一组“在洛阳等你”的抗“疫”宣传海报刷爆了洛阳人的朋友圈。
这些海报分别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主打图片,结合文物自身配以凝练厚重的抗疫宣传文字,提醒市民宅家防疫需科学,阴霾散尽相约博物馆。
疫情发生后,我市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防疫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牢牢把握防疫工作中重要部署和关键环节,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在疫情防控早期,市文明办发出“全民行动远离病源——致洛阳全市人民的倡议书”,号召全市人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克服恐慌心理,增强必胜信心。针对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又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城市社区开展大清洁大消杀的通知》等,顺势而为,适时指导。
宣传载体上,创新性注入河洛文化元素,使疫情防控宣传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接地气、冒热气。洛阳市文明办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用诗歌、散文、摄影、曲艺、影视、歌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讴歌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医护工作者、基层干部群众,展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
形式多样接地气 呐喊助力共抗“疫”
洛阳文艺界积极行动起来,用戏剧、快板、歌曲、诗歌、舞蹈、书画等艺术形式为抗“疫”呐喊助力,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送去温暖。市文明办制作的网络宣传海报《我承诺我遵守!洛阳市疫情防控文明行为十条约定》图文并茂,经洛阳市文明网、文明洛阳官方微信号和县(市)区文明办集中推送,阅读总量超百万次。
伊川县吕店镇各村成立妇女疫情防控“小喇叭”巡逻队,通过“电动车或摩托车+扩音小喇叭”的方式,进行防疫知识宣传;新安县正村镇“好媳妇”王素琴,将平日里跳广场舞的闲置音响利用起来,戴上口罩,带领广场舞队员当起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广场舞蹈队变身为抗“疫”宣传队。
本报首席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张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