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4月24日 星期
我市变“短板”为“跳板”,化“阻点”为“支点”,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助推产业扶贫
“脑”中一转变 “沟”中天地宽


四月,河洛乡村的广袤沟域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昨日,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的与会代表汇聚洛阳,集中观摩考察我市以沟域经济支撑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大家来到宜阳香谷沟域经济示范带,赵老屯因地制宜发展迷迭香产业,靠“屯”香兴旺产业、“屯”绿提升生态、“屯”文留住乡愁,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还形成中原地区最大花椒种植基地,规模达5.5万亩。在伊川龙凤山沟域经济示范带,紫荆山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构筑了“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机勃勃。

“思路一转天地宽。”大家纷纷表示,洛阳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变“短板”为“跳板”,化“阻点”为“支点”,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助推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突出“特”字,推进产业变革

发展沟域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洛阳山区和丘陵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86.2%,沟域面积覆盖60%的乡镇和20%的贫困人口,产业落后、结构单一是最大的瓶颈。

近年,我市结合沟域资源禀赋,坚持“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进培育正大、海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6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00家。

在政策引导、企业带动下,全市流转土地244万亩,发展优质林果、小杂粮、中药材等6大特色产业,2.9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产经营、务工就业、资产收益等实现增收脱贫,培育了新安樱桃、伊川岭上硒薯、洛宁上戈苹果等一批特色产业。

突出“融”字,促进融合发展

发展沟域经济,产业兴旺是核心。近年,我市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坡顶生态林”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形成了特色农业主导型、民俗文化融合型等6大发展业态。

宜阳赵老屯围绕迷迭香种植,打造“寻香之旅”,延伸产业链,相继开发迷迭香茶、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产值3000多万元。

如今,放眼沟域经济示范带布局,城市近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林果业,深石山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加速裂变。目前,全市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32个。

突出“绿”字,推动生态改善

沟域经济,绿色生态是底色。洛阳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把沟域生态保护好,就是把黄河生态保护好。

新安的黄河神仙湾,原来是荒山荒滩。如今这里栽植冬桃、樱桃等21万余棵,4000亩荒山披上“绿装”,形成集“大河风云”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发展业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带贫效益共赢。

近年,我市将国土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生态治理等相结合,统筹做好沟域内综合治理,新栽植绿化苗木132万株,小流域治理全面铺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联”字,带动增收脱贫

沟域经济,群众受益是根本。在沟域经济发展中,我市始终把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作为出发点,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有效联结,实现了沟域繁荣、集体增收、群众脱贫的良性互动。

比如,洛宁豫西苹果谷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形式,创新果园托管、共享共建、品牌营销等6大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栾川伊源康养谷推进“三变”改革,采取五村联建模式,建设精品民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万元,并将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用于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务工奖补、设立公益岗位等。

据统计,目前全市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累计带动贫困群众8.6万名,人均年增收超1.8万元。此外,全市沟域内行政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