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5月8日 星期

二里头遗址与夏都斟鄩
□蔡运章

1959年以来,二里头遗址经过60年的科学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美誉。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夏王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这里是不是夏都斟鄩故城所在?这些问题的澄清,对研究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 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

我国历代都城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中华先民向来注重都城选址的地理条件。《周易·坎·彖传》载:“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周礼·夏官·掌固》载:“若造都邑,则治其固。”《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汉书·晁错传》也说:“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明儒陈健《建都论》谓:“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尽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要,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唯洛阳三善咸备。”这说明中国古都城的选址条件,关键有四点:一是“设险”以利防卫,二是“择中”以便治理,三是“临水”以便饮用,四是环境适宜以便生活。而“设险以守”便是其中的首要条件。

夏王朝建都伊始,仍面临着四方诸侯特别是东夷部族对王朝政权的觊觎。禹都阳城位于嵩山南麓的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较差。启都黄台位于华北平原的西端,生态环境优越。但是,这两处都城四周均无险可守,都不是夏王朝长治久安的地方。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的东部。盆地内地势平坦,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这里北依太行、黄河,南望伏牛、嵩岳,东扼虎牢险关,西据崤山函谷,群山环抱,伊、洛、瀍、涧分布其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者也”。二里头遗址就位于洛阳盆地古洛河的北岸。这里既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就是夏王朝要把都城迁到今偃师二里头的根本原因。

2 二里头遗址考古的重大收获

6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900米,包括现在的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和辛庄5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发现规模宏大的宫城和宫殿建筑基址。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发现宫城和宫殿建筑基址。宫殿区周围发现有长方形的宫城城墙,南北长378米,东西宽295米,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在宫城内发现8座前所未有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与“夏后氏世室”、夏桀“作倾宫、瑶台”的记载相吻合。这是目前东亚地区所知年代最早的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群,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二是发现以青铜冶铸作坊为代表的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群。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是二里头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至迟在二里头文化二期,二里头遗址已出现了分门别类的各式大型官营作坊,如制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绿松石作坊等。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群。

特别是在宫城区的南部和东部还发现面积近2万平方米、连续使用300多年的大型青铜铸造作坊遗址,出土有青铜工具刀、锛、钻、凿、锥、锯、镢,青铜武器戈、戚、镞、钺,还发现有青铜鼎、爵、斝、盉、觚等容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和青铜礼器群,也是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象征。

三是发现“择中立宫”和“九宫格”式的区划格局。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其相关遗迹,是研究夏代都城制度的珍贵资料。古之王者必“择国之中而立宫”。在二里头遗址宫城的四周发现2条南北干道、2条东西干道,纵横交错呈井字形展开的道路网络。道路一般宽12米至15米,最宽处达20米,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四车道。宫城南侧的道路上,还发现有明显的车辙痕迹。这些大道的走向与宫城四周的方向基本一致,从而使二里头遗址形成中国最早以宫城为中轴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同时,这种规划还使二里头遗址形成“九宫格”式的区划格局,将宫城外围的贵族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和官营作坊区有机地区分开来,使宫城区成为全城拱卫的中心区域。

四是发现“宫庙分置”的礼仪制度。宗庙和寝殿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核心建筑。二里头遗址的大型宫殿建筑是目前研究夏代宫室制度的重要资料。二里头宫殿遗址均为坐北朝南的高台建筑。在宫城内发现的8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分属于以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基址为中心的两大建筑群,承担着“寝殿”和“宗庙”等不同功能。一号宫殿处西南,二号宫殿居东北。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宫庙分置”和“左祖右宫”礼仪制度的遗存,从而为后世“左祖右社”的礼仪制度奠定了基础。《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二里头二号宫殿基址性质的确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提供了重要佐证。

这些重要发现说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从考古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综合判断,它的年代应在“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岗下层文化之间”,正好与夏代的时间相当。

3 二里头遗址与夏都斟鄩

夏是居住在嵩山周围的古老部族。《国语·周语》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因夏族的首领“鲧封于崇”(《连山易》),故被《国语》称为“崇伯鲧”。《逸周书·度邑解》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居易无固”句,《史记·周本纪》作“居易毋固”,“毋”同“无”,为虚词,无实际意义。“易”者,平坦也。这是说夏部族居住在既平坦又有险可守的地方。这说明嵩山周围和伊洛流域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

斟鄩是太康到夏桀时期的都城。古本《竹书纪年》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说:“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史记正义》引臣赞云:“斟寻在河南。”“斟鄩”本是夏部族斟鄩氏居住的地方,也是个较大的地区。“河南”的府治在洛阳,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偃师古时均在河南府的辖区内。这说明夏王朝从太康、后羿直到夏桀,皆建都于斟鄩。

斟鄩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沿岸。《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夏本纪》说:“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史记·吴起列传》也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济”指黄河和济水,在今洛阳市北部和济源市境。“伊阙”即今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口。“羊肠”即太行山的羊肠坂,在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南。这说明夏都斟鄩就在洛阳盆地的洛河沿岸。

据研究,当时这里的常住人口有2万至3万人,主要为夏朝的贵族集团、军队和手工业工人,当是东亚地区最为繁荣的“大都会”。许宏先生指出:“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这个态势犹如从‘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黄河和长江流域开始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所说“一体化的王朝文明”,当指夏王朝的文明社会。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与文献记载夏都斟鄩的地理位置和年代恰相符合。笔者认为,这里应即夏都斟鄩故城,也就是夏王朝从太康到夏桀时期的都城。因此,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堪称夏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名不虚传。太康迁都斟鄩,开启了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建都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