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建设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发力都市圈 形成新引擎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
“十三五”以来,我市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加快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美好生活


什么是美好生活?

对乡亲们来说,田畴似锦,沃野生金,特色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是美好生活;出门走大路,如厕能水冲,处处干干净净,是美好生活;青山绿水、乡愁乡韵,引来了城里人,就能带来美好生活……如今在河洛乡村,这样的愿望已照进现实,无数乡村正悄然嬗变。

农为邦本。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这些年,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洛阳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奋力迈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一季,全市秋粮再获丰收、颗粒归仓,362万亩冬小麦已经播下,出苗齐整。“十三五”以来,我市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稳面积、重单产、稳总产、保丰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在40亿斤以上。

要保粮,也要增效。这些天,伊川县鸦岭镇漫山遍野的“岭上硒薯”喜迎丰收,新鲜的红薯来不及被拉回家,就直接在田间地头被分拣、上秤、装箱,通过物流进城,走进千家万户。在乡村的果园里,葡萄、酥梨、石榴才刚罢园,苹果、沙梨、草莓等便纷纷登场,一年四季,鲜果不断。

沟沟坎坎之间的新变化,得益于沟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十三五”以来,洛阳顺应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性提出发展沟域经济理念,接续打造53个“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示范带,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发展异彩纷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富了起来,盖了新房,也更加期待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宜阳县莲庄镇陈宅村,垃圾堆、边角地被改造成绿化带、小游园,污水管网延伸到街头巷尾,“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乡亲们津津乐道。环境变美了,心气顺畅了,群众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过去看见垃圾绕着走,现在都会自觉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垃圾分类也蔚然成风。

近年,一场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洛阳全面铺开,国土绿化、治水兴水全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一批“四美乡村”“美丽小镇”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全市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搅动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曾经,很多村庄都是“无钱办事”的空壳村,大量集体资产处于“沉睡”状态。对此,我市聚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普遍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

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也加快了城乡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雁归来”,“草莓西施”吕妙霞、“手绘小镇”冯亚珂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扎根农村,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奔向小康生活。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十三五”以来,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河洛党建计划,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的基层治理体系,挺起了主心骨,架起了连心桥,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春风化雨”。

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劲头。可以想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河洛大地上的广阔农村必将成为更加令人向往的地方!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王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