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1月9日 星期

记录伟大时代 奏响奋进凯歌
——第21个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
记者(左)在社区采访
记者(右)在煤土坑游园采访
记者(右)在赵老屯采访
记者(左)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采访
记者(右)在车辆段采访
记者(右)在黄河湿地采访(资料图片)
记者在三合村集体采访(资料图片)
扫二维码,倾听记者采访感言

一个又一个5年,浇筑成河洛大地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谱写着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很荣幸,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深刻记录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丰富细节,我们自己也成为这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回访当年的采访对象,回顾“十三五”时期洛阳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聆听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的新期待,汇聚全市上下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敬请关注。

 

脱贫攻坚

三合村的幸福“蝶变”

入冬,伏牛山层林尽染,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入眼处皆是画卷。山水之间,写生的年轻人三五成群,他们取景、构图、调色、挥毫,用画笔呈现对乡村变迁的理解。

这些年,记不清多少次到三合村采访,每一次去心情都很轻松。因为,在这里,能看到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能看到激情洋溢的青春面孔,更能切身体会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穿梭在学生人群中的青年冯亚珂,是三合“手绘小镇”的带头人。在他的记忆里,三合村曾饱受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之痛。和很多山里娃一样,他背上行囊,走出大山,靠读书改变命运。进入“十三五”,脱贫攻坚波澜壮阔,在外打拼多年之后,他决心返乡创业,发展写生基地,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短短五年,三合村变了。在脱贫政策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写生亭、文化墙,恢复了老井、旧宅、豆腐坊等景观,红砖墙、平顶房也“穿衣戴帽”被改造成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豫西民居,一个囊括山水写生、新农村写生、古村建筑写生、豫西民俗写生的“手绘小镇”展露新颜。

2016年,接待2000人次;2017年,接待5000人次;2018年,接待3万人次;2019年,接待5万人次;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至今接待人数已超过去年……“手绘小镇”日新月异,写生大军源源不断。乡亲们搞服务、卖特产,收入越来越多。

迎着全面小康的曙光,三合“手绘小镇”铆足了劲往前跑。冯亚珂说,他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引的方向,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耕耘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白云飞

数字“话”脱贫攻坚

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19个贫困村出列,47.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9.1%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目前,剩余2.5万贫困人口和9个贫困村也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洛阳有望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

赵老屯成了网红村

秋冬交替,正是迷迭香的采收季。来到宜阳县香鹿山镇赵老屯村,山野间,民居里,游人如织,在此研学的孩子们采叶、制茶、做香包,兴致盎然。

赵老屯,旧时为屯兵之地,久而成村,后又逐渐败落。前些年到此采访,这里还是一个人口外流的空心村,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其中,就有张朝伟夫妇的老宅子。他们外出打工多年,挣了钱,还在外买了房。

这些年,从改厕、处理污水、治理垃圾起步,赵老屯村庄环境大为改观。环境改观后,村里鼓励乡亲们按“小青砖、黄土墙、半坡顶、砖木门”风格改造自家房屋,对于废弃的宅基则由村集体“打包”开发,引入窑洞宾馆、传统小吃、民俗非遗等业态。此外,赵老屯还另辟蹊径发展迷迭香种植,并由此衍生出香料、香包、茶饮,以及精油、化妆品等产品,走俏市场。

“屯”香、“屯”绿、“屯”文化……如今,赵老屯生态宜人、“乡愁”增值,成了新晋的网红民俗村。“过去村里穷,人都往外走。现在大不一样,游客争着来。”张朝伟寻思能回家干点啥。很快,他便把老宅子里里外外翻新了一遍,除了留下几间房屋自己开小卖部,其他地方对外出租开饭店,此外,他还在迷迭香基地务工。如今,张朝伟家的生活如同漫山遍野的迷迭香一样,有滋有味、充满生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咱们赵老屯一定能走在前列。”现在,村里涌起了人才回流潮,张朝伟家所在的“凝香街”,挂起的店铺招牌琳琅满目。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杨文静 文/图

数字“话”乡村振兴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53个沟域经济示范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开,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以赵老屯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比比皆是,广袤乡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所有行政村都有了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了5万元。

 

文旅融合

“古今辉映”照进现实

一袭古装、一番讲解,让游客瞬间穿越。6日早上,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大门在晨光中徐徐打开,讲解员宋向阳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如今,应天门成了网红打卡地,宋向阳从早忙到晚。今年,央视戏曲春晚、央视中秋晚会先后相中应天门北广场,给这里带来了不少人气。游客越来越多,经常出现排队预约讲解的情况。而在2012年明堂开放之初,宋向阳一周的讲解加起来不超过5场。

宋向阳,35岁,与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颇有缘分。2012年,他回到家乡洛阳后,就来到了明堂景区工作。8年间,他先后担任明堂、天堂、九洲池和应天门的讲解员,见证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连点成片的过程,也感受到游客对历史文化游日益浓厚的兴趣。

“城市主干道定鼎路也为此改线,可见我市对大遗址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在宋向阳看来,从昔日叠压在地下的历史遗存,到如今气势恢宏的遗址博物馆,应天门已成为洛阳文旅新地标。央视秋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人关注应天门,重新认识“古今辉映”的洛阳。这在相当程度上帮助大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眼下,我市正加紧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未来,该园将形成以宫城区和天街片区为核心的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丰厚的历史遗产将再现辉煌。

本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张娴 文/图

数字“话”文旅融合

“十三五”以来,我市相继建成开放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25座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数量从“十二五”末的60座增至目前的85座,其中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1座,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初具规模。

 

城市提质

跑步迈向“地铁时代”

7日下午,洛阳地铁红山车辆段,4列地铁一字排开,进行冷滑试验。洛阳地铁1号线正在进行试运行前的联调联试,离开通运营越来越近。

市轨道交通集团工作人员郭炫叶照常走进车辆段运用库。“为了让洛阳市民早日在家门口乘坐地铁,大伙儿也是蛮拼的。”郭炫叶说,运营前期各项扫尾工作和调试任务繁重,大家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往前赶。

“我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16年,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首个获批地铁的城市。消息传来,“举市瞩目”。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地铁建设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也是党报媒体的重要宣传报道选题。

项目获批后,地铁1号线可研获批、1号线全线动工、首台盾构掘进,以及随后的1号线全线“洞通”“轨通”“电通”,首列车辆全线试跑成功……每一个地铁工程建设的重要节点,我们都第一时间跟进报道。

近5年来,《洛阳日报》已经累计刊发300余篇地铁建设的相关稿件。正如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言,“《洛阳日报》及时跟进,是记述洛阳地铁重大节点、工程进度的重要文献记录”。

对广大市民来说,所有关于地铁建设的进展都具有吸引力。为让每篇稿件都生动、鲜活起来,本报记者积极践行“走转改”,“挖地三尺”找细节,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稿件,向读者展示地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经过全体建设者3年多的奋战,目前,地铁1号线正在进行综合性联调联试。今年年底前具备试运行条件,力争提前实现初期运营目标。

洛阳地铁已进入开通倒计时。《洛阳日报》也将继续紧盯每一个重要节点,全景展示和记录洛阳跑步迈向“地铁时代”的每一个步伐,更好彰显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马毓鋆 文/图

数字“话”城市提质

自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建设了309项市政道路及桥梁,通车里程1386公里,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实现由“十字+环线”向“井字+外环”的转变。到2025年,城市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达585公里,主干道通车总里程达1654公里,大型互通式立交达99座,建成城市“乐道”2000公里,城市区30分钟通勤圈形成。

 

生态建设

鸟类从249种到262种

“嘘!”7日上午,刚迈进孟津黄河湿地台荫区域的大门,马朝红便放慢了脚步,提醒我们不要大声喧哗,“你们听,这是翠鸟在叫,不要打扰它们”。

马朝红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到湿地观察、记录鸟类活动是她的主要工作。

双肩包、望远镜、三脚架、笔记本,这是马朝红一年四季的标配。肩上扛着望远镜,走在木制栈道上,她步履轻盈。时不时,她会停下来,轻轻拨开芦苇,观察远处的鸟儿,看它们觅食、嬉戏。她的脸上,荡漾出满足的笑容。

“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里的鸟类越来越多。”马朝红说,前些年,她随父亲来到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当时的环境可比不上现在。

5年前,记者曾采访过马朝红,谈起观鸟,她当时用了一个词语来描述:人进鸟退。

马朝红清楚地记得,当时,黄河岸边有好几家采砂厂,很远就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鸟类很机灵,胆子尤其小,听到机器声,只能远远地觅食。

“我记得5年前,我们在这里观察并记录到的鸟类有249种,今天已经达到了262种。”马朝红说,这是我市大力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结果。

近年,记者先后参与“行走黄河”洛报集团融媒体中心大型主题采访等关于黄河保护的报道活动,多次报道过马朝红的观鸟、爱鸟事迹。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观鸟,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东西长96公里,总面积达2.4万公顷,以保护水禽及湿地生态环境为主。孟津县先后投资建成扣马、台荫、黄河桥3处湿地恢复示范区共1.9万亩。5年来,黄河岸边的采砂企业、鱼塘等被陆续清退,当地还通过播撒湿地草籽、水系连通等方式进行生态恢复。

从249种到262种,13种鸟类的增加,成为黄河湿地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鸟类被称为“湿地精灵”,对湿地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这些年,包括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在内的许多珍稀鸟类都来到这里栖息,我们真的很高兴。”马朝红说,在孟津黄河湿地,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鸟类已达11种。

本报记者 李三旺

数字“话”生态建设

近年,我市累计实施河渠综合治理项目248个,综合治理河道225.7公里,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引黄入洛、引畛济涧等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先后建成投用。此外,我市完成沿黄绿化造林11.7万亩。到2022年年底,我市将再完成13万亩沿黄绿化。

 

民生改善

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昨日,81岁的老城区居民张凤庭又来到铁路防洪渠煤土坑小游园溜达。“游园离家200米,每天过来转几遍,越看心里越舒坦。”张凤庭说。

铁路防洪渠位于陇海铁路北侧,主要用来保护陇海铁路的安全。在张凤庭的印象里,60年前铁路防洪渠渠水十分清澈,有鱼有虾,给附近居民带来了不少乐趣。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出现了市政设施不配套、雨污管网不完善的问题,铁路防洪渠兼作排污通道,造成渠水越来越浑浊,渠边垃圾遍地,成了居民口中的“龙须沟”。

“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臭不可闻,苍蝇蚊子满天飞,谁提起这儿都头疼。”张凤庭说,去年老城区对防洪渠进行了整治,对渠道进行清淤,又沿渠建起小游园,统一进行绿化,建起仿古亭,周围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煤土坑游园,满目绿意、一步一景,居民对此赞不绝口。每天清晨是游园最热闹的时候,跳舞的、打太极的、跑步的都喜欢来这里,“这里环境优美,有花有草、有水有树、古色古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张凤庭说。

展望“十四五”,张凤庭又有了新期待。“游园面积还是有点小,文化气息不足,附近还缺条‘乐道’。”张凤庭说,自己最爱听戏,希望未来家门口的游园不仅绿意盎然,还有文艺范儿,老伙伴们一起散步、听听戏、唱唱歌,多美!

本报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石智卫 文/图

数字“话”民生改善

“十三五”以来,我市将小游园建设、“乐道”建设、城市书房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实现惠民、利民、便民。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278个小游园,四季有绿、功能齐全的小游园让人赏心悦目;全市范围内已建成800公里“乐道”,一条条“乐道”纵横交错,把老街老巷老建筑、好山好水好风光、游园小区大公园串联起来;建成并投入运行“河洛书苑”城市书房202座,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让“书香洛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发展

普莱柯“创”出加速度

联系采访普莱柯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实在太忙了。每次到这里采访,他们的状态始终如一——紧张忙碌、不知疲倦。

这是一个青春、富有活力的创新队伍,队伍中博士、硕士占绝大多数。如今,在攻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的历练中,这个团队已悄然走向“世界级”。

研究中心主任田克恭是一位“逆行”的“新洛阳人”。前些年,他放弃北京的职位和待遇,来到洛阳,扎根洛阳。有人问:“人家都往一线城市跑,你选择洛阳,能把精力放在这里吗?”时间是最好的答案,这些年,田克恭带领团队接连攻克一系列重大动物疫病技术难关,推动普莱柯兽用基因工程疫苗研发走在全国前列。

在田克恭的带领下,普莱柯的科研队伍已集聚了数百人,其中不少跟他一样是“新洛阳人”,他们相中了普莱柯的事业平台,更相中了洛阳的创新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要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就是在为此奋斗!”田克恭说。如今,由普莱柯牵头研发的非洲猪瘟荧光热对流PCR(cPCR)快速检测试剂盒已获批应用于非洲猪瘟防控,仅需20分钟便可出结果。

其实,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夜以继日的试验攻关。累吗?团队成员谭菲菲说,当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全神贯注,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还说味道很甜。其实,甜的不是墨汁粽子,是真理的味道。

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得益于人才汇聚和创新驱动,面对疫情冲击,普莱柯业绩依然实现了逆市上扬,“创”出了加速度。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郑世孝

数字“话”企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洛阳抢抓自创区、自贸区等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21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51家,在孵企业和团队3749家,毕业企业980家,“双创”活力持续迸发。

 

基层治理

天九社区“自治”有方

近年,涧西区湖北路街道办事处天九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开展便民活动等措施,让居民乐起来,让生活美起来。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天九社区,这里又有了新变化。

社区里多了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邻里中心。这是居民交流学习的平台、日常“打卡”的新去处。“邻里中心是去年建的,社区利用邻里中心开展活动,推动居民自治。”天九社区党委书记李静说,今年,社区邀请来高级农艺师作指导,利用邻里中心院子里的空地种植植物和蔬菜,和居民一起自制生态肥、环保酵素、水果茶等。前不久,社区教居民做烘焙,把做出的面包、甜点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

在天九社区,大家把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合力制作成的生态肥、水果茶、环保酵素、针织娃娃等称为“社区特产”。今年5月,该社区尝试网络直播,地点就设在邻里中心,李静成了社区的第一位女主播。“课堂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想体验制作过程的居民可以到现场听课,不想出门的居民就在家看直播。”李静说,周一到周五都有课,内容不重样。自开设直播以来,居民学到不少知识,天九社区的“社区特产”也越来越有名气。

近年,天九社区围绕“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开展“核心”“暖心”“安心”“开心”“舒心”五心服务,赢得居民赞赏。今年,天九社区被中共涧西区委组织部评选为五星党支部。在活动的不断创新中,社区与居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本报记者 何奕儒 文/图

数字“话”基层治理

目前,我市已打造综合性街道党群服务中心16个,打造住宅小区“邻里中心”252个、日间照料中心265个,建成楼宇、商圈、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点)43个,建成网格、小区党支部1131个。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