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高举思想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不竭动力,必将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发展,不断登临新的更高境界。
法治中国的航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壮阔法治图景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2020年,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的中国,展开新时代奋进征程上新的壮美蓝图——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人们注意到,“法治”是这份未来中国行动指南的一个关键词。
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精髓要义,充分汲取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治理智慧,广泛吸纳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兼收并蓄又要融会贯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思想的灯塔,照亮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航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总结了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新时代中国实践的光辉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法学界的共识。
“中国之治”的圭臬
——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在推动更高水平良法善治的时代进程中彰显实践品格、展现实践伟力
2018年8月24日,中南海怀仁堂。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这个职位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既是顶层设计者,也是躬身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定方向、定规划、定举措、抓落实,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全面系统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从宣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要求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再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厘清“权与法”的关系,让构建权力运行新机制的思路举措更加明晰。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
规范执法司法权运行、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司法权监督制约体系,政法领域改革进入系统性、整体性变革新阶段。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这一重要观点,指引改革与法治成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确保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也使法治在改革中不断深化。
支持重大改革、护航国家发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立法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维护公正、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方法论。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边界日益清晰、权力配置更趋合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注入新活力,不断释放法治建设新红利。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辉映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大厦巍然成型。
为民初心的宣示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旗帜,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论,最终要看人民是否满意。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部新时代人民法典的深刻阐述,彰显大国领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深邃思考。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的价值追求清晰可见。
法律制度如何与时俱进,守护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直指关键:“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始终聚焦你我所急所盼所需,用法治的进步保障亿万百姓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民生关切诠释不渝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法治安邦,方有人民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在法治进步中感受更多温暖、收获更多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动力。
高扬的思想旗帜,凝聚共建法治中国的力量。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快融合,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更多人作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亲历公正的实现,见义勇为者在法律支持下“理直气壮”……
新时代的中国,法治伟力感召人心,法治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奉法强国的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法治中国在披荆斩棘中开辟新境界,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新局面,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向着复兴梦想砥砺奋进,中国如何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法治,安邦固本的基石。困难越是艰巨复杂,就越需要更好发挥法治作用。
以法治“固根本”——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载入宪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并实施香港国安法,推动“一国两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沐思想之光,循法治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提升,由静态的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中国之治”的基石更加巩固。
以法治“稳预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鲜明论断,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如山承诺。
实施外商投资法、修改完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依法加强企业产权保护,用法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用法治构建稳定预期,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更可期待。
以法治“利长远”——
“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
绿水青山,法治护佑。加快生态文明立法,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环保执法检查、环保督查和环保执法力度;以公益诉讼促生态保护,提升环境资源审判能力……确保人民享有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迎美好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亿万人民的法治信仰日益坚定,磅礴浩荡的法治力量正在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夯基固本!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