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建设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发力都市圈 形成新引擎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2月2日 星期
市科技局:
凝聚科技创新力量 引领洛阳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市科技局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统揽,持续打造洛阳自创区建设“一个龙头”,强化人才“一个支撑”,抓好实施“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三大举措,着力激活创新第一动力,让创新引领着全市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成果丰硕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强音

副中心城市建设创新驱动专班谋划推出“六大”工程、595个重点项目,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铜合金新材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洛阳高新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经验做法及成效得到省科技厅充分肯定;洛阳科技金融试点工作考评获全省优秀,“以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案例入选首届河南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交出精彩答卷,奏响高质量发展新强音。

绘就创新发展新蓝图——

市科技局融合省科技厅专项支持政策和现代创新体系完善提升,研究制订《洛阳市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创新驱动专班行动方案》,谋划推出创新龙头带动、创新主体梯度培育等“六大工程”,安排实施技术创新支撑、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等重点项目595个,总投资1191.75亿元,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自创区建设步伐加快——

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不断深化,洛阳高新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普莱柯P3实验室申建等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11个课题突破5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建成生产线20余条,实现销售收入70多亿元。

创新力量不断壮大——

巩固提升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成果,接续出台《关于构建良好双创生态加快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实施办法》,完善“微成长、科升高、高企提升”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80家,新建创新平台(载体)331个。落实“1+4”人才政策,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名,培育“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9名,新建河南省中原学者工作站、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4个,科创要素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高刚度超精密静压轴承关键技术”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镁锂合金设计及关键制备技术”等3个项目入选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中硅高科研制的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双动力钢轨铣磨车、印刷板式换热器等一批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市科技局紧紧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个关键,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问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大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

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我市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提档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科技贷”新增贷款授信1.29亿元,实际放款9200万元;加快构建技术转移体系,洛阳市技术经理人联盟成立,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到369人,科技(金融)大市场挂牌科技成果866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对27个政务服务事项的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流程再造;修订《洛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券实现电子化,70家企业的76个项目兑现科技创新券资金1665.14万元。

数字说话:截至11月中旬,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6.91亿元,同比增长67.8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7%。

汇聚起“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合力,洛阳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锚定目标 跃升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 市科技局已锚定新的目标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达2.6%,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6%。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按照“抓牢一个龙头、激发一个动能、深化‘双倍增’、实现‘双跨越’”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重塑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扬起“龙头”

强化自创区龙头带动,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构建“周山高创+N”的“一区多园”平台,与伊川、宜阳等产业集聚区深化园区建设合作,探索建立统筹协同、资源共享、利益平衡的工作机制,辐射带动济源虎岭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整合清洛基地、河南科技大学、中信重工等优势力量,启动组建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立技术创新共同体;加强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课题过程管理,持续推进工业CT产业化、高铁轴承国产化。

推进“倍增”

完善“微成长、科升高、高企提升”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健全科技企业政策、资金、信息等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集群。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洛布局建设,在智能矿山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县(市)区科技孵化载体全覆盖,布局建设和提升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

汇聚资源

搭建高水平赛事平台,持续办好创业之星大赛、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植根洛阳;做好“河洛英才计划”团队跟踪服务和落地项目绩效评价,着力培育“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设河南省中原学者工作站、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等,吸引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西安交大洛阳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洛耐院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创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攻关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金深度整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问题,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十百千”转型升级专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着力在高端轴承、金属材料、成套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深化改革

提速科技金融创新,提升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能级,修订科技金融业务管理办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新模式,提高天使引导资金、种子引导资金运营效率;探索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对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赋予一定比例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洛阳为中心,联合平顶山、三门峡、济源等周边城市的洛阳都市圈科技成果互认机制,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跨区共享。

蓝图已经绘就,发展只争朝夕。使久久为功的韧劲,下艰辛深耕的苦功,发力创新驱动,洛阳必将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大道通途!

(帅桦 张炜)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