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首,挂在村口檐下那一排排红灯笼温暖了返乡乡亲的心窝……看着整洁优美、特色鲜明的村子,捏着沉甸甸的荷包,想着新年的希望,大家心头充满了新时代的幸福。正是乡村振兴,让宜阳实现了乡村从“里子”到“面子”、从“颜值”到“气质”的提升。
老故事新讲法
赵老屯变身“明星村”
隆冬天寒,大伙儿没顾上“猫冬”,忙着盘点香鹿山镇赵老屯村的荣誉簿:跻身乡村旅游AAA级景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昔日一穷二白的普通小山村,缘何变身“明星村”?
赵老屯因古代屯兵之地而得名。近年来,村里变资源为资产,统一收回老宅由村集体“打包”开发,全面完成厕所改造、景观水系建造,“小青砖、黄土墙、半坡顶、砖木门”的传统豫西民居整体“改头换面”;深挖历史文化,保留老街老院老窑风貌,建成“一场三街四院六园”等项目,引入窑洞宾馆、传统小吃、民俗非遗等业态,曹魏时期的迷迭香诗词,隋唐时期的屯兵传说,变成栩栩如生的雕塑矗立在村口,印刻在村中文化栏上。
“在自然上守住形、在风貌上守住神、在文化上守住魂、在环境上留住人、在产业上有突破”,昔日人口外流的空心村赵老屯深挖历史文化,彰显豫西特色,突出三产融合,镀上一层厚重典雅的历史釉色,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创特色树精品
古村落展现新生机
香鹿山镇甘棠村建廉政基地、文化广场,植绿栽花造水系,重现《诗经》中“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的盛景;韩城镇秦王村深入挖掘秦始皇灭韩故事、珍珠泉历史遗迹故事,“品厚重历史文化、享林下绿色采摘”的发展思路让村庄重振雄风;素有“宜阳文化半三乡”美誉的三乡古镇则紧紧围绕汉唐文化做文章,建成李贺故里、汉唐古镇;莲庄镇莲庄村把目光转向明朝重臣王邦瑞,打造尚书里景观,主街道建筑风格也以青砖、木门楼的仿古建筑为主,让人仿佛梦回明清……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宜阳自战国时期韩国置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近年来,宜阳注重聚焦域内人文历史资源,规划建设历史文化“明星村”精品线路,发展山河呼应、有梯度、有深度的特色乡村游。游客们才赏罢汉唐诗词古韵,又能穿越时空,听王家人讲述传承千年的家风故事;刚纵马驰骋养马村高山草场,转瞬又能通过革命遗址,重温“红赵保”昔日的峥嵘岁月。每年,各类文化节、采摘节等特色活动精彩上演,打响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宜阳乡村经济新的强劲增长点。2019年,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宜阳召开;2020年,宜阳被命名为省级“四美乡村”示范县,莲庄镇被命名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美丽小镇”;同年,洛阳市丰收节主会场花落宜阳……
一个个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滚滚春潮中重新“绽放”。
好生态做加法
小乡村颜值大提升
乡村之美,还美在绿色生态,美在悠悠乡愁。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来到莲庄镇陈宅村,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徽派风格民居映入眼帘,蜿蜒的石渠穿村而过,曾经凌乱随意的红砖墙、土瓦房、小平房不见了,处处小桥流水,满目葱郁,别有一番江南的诗意情调。
“没有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更多的是依山就势、随形就貌,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最有味道。”陈宅村党支部书记于铁伟坦言。该村主街道近百户农户房屋墙体统一按照徽派建筑风格因势改造,房顶、门楼采用半坡顶处理,填平、补齐、戴帽,增设马头墙;铺设自来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引入陈宅河水打造3000米活水景观渠;村内空闲宅基地、空地全部清理整治,见缝插针绿化美化,建成了小花园、小绿地、小广场,增设了运动场……巧用锦屏余脉构建如画小村,引来河流活水打造“水韵陈宅”,从一堵墙到一条路,从一座小院到一个广场,整个村庄布局建设都有机融入山水禀赋中,把良好生态运用到极致。按照定文化、定产业、定标准、定路径、定节点“五定”要求,落实精心、精细、精致、精品“四精”理念,普通豫西小村经过精心“梳妆打扮”,露出靓丽新模样。乡亲们开起了小饭店,吃上了旅游饭,提颜值、增内涵、显特色,美丽乡愁带动乡村“升值”。
重发展惠乡邻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保持独特风貌,各展特色魅力,每个村都能够成为最美乡村,走上振兴之路。”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宜阳县积极开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紧扣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目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聚焦豫西民居、简约现代、徽派建筑等建筑风格,做到一村一风貌;挖掘历史典故、田园文化等村情底蕴,做到一村一特色;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实施农村改厕6万余座,配套提升覆盖48个行政村的242公里污水管网,完成村旁、宅旁、渠旁、路旁“四旁”绿化,做到一村一风景;完成100余个村庄整体绿化工程,着力打造40个市、县级“四美乡村”示范村,8个中心镇特色镇,完善提升了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2020年新规划建设了2条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和10条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了周边群众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这块经过历史积淀、革命洗礼的“红土地”,将变成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土地”。(张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