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5月14日 星期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全面落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洛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上接01版)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面积2.4万公顷,以保护水禽及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郭准介绍,就孟津黄河湿地观测到的鸟类情况看,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达14种。

良好生态,离不开环境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近年,我市大力推进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等,投入大量资金对黄河洛阳段进行了治理修复,先后在孟津黄河湿地、吉利黄河湿地开展供水工程建设、疏通河道、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栽种绿植等,让这里成为水系成线、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滩涂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解决“根子”问题,洛阳一直在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地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81.8%,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均为黄河支流。近年,全市以伊、洛、瀍、涧和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为起点,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后又将秦岭防洪渠、邙山渠纳入治理重点,不仅实现了从“四河三渠”到“四河五渠”的拓展,更推动保护治理由“河渠”向全流域覆盖。

“伊水弄春沙,山临水上斜。”漫步伊水游园,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红花绿树夹道,白鹭野鸭翔集,“乐道”漫步休闲,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意境。这就是我市实施“四河五渠”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四河五渠”综合治理,让一大批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道治理、游园湿地、沿河路网和沿河棚改等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推动了水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点赞。

伊、洛、瀍、涧四水穿城而过,最终交汇成伊洛河后注入黄河。洛阳对全域河流的综合治理,确保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传承弘扬 凝聚力量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其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面对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我市从国家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深度审视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洛阳“黄河故事”。“十四五”期间,洛阳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深入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洛阳使命”。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人员穿梭不停……昨日,位于龙门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附近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施工正酣。今年10月,该项目的非遗展示馆部分馆区将免费开放,通过科技手段展示沿黄九省(区)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全貌和保护成果,让黄河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

刚刚过去的牡丹文化节期间,实行预约参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每天的预约名额早早就被抢订一空。从2019年10月建成开放至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热度持续高涨,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文旅打卡地。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公众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

要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旅游的全面发展。

眼下,我市正从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建设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等方面着手,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特色精品上聚力加力。依托黄河湿地、黛眉山、青要山、万山湖等自然景观,打造大河风光体验之旅;串联起龙马负图寺、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人文景观、水利设施,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为抵洛游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在讲好洛阳故事、传播洛阳声音的同时,我市正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让黄河文化更适应时代、更顺应潮流、更贴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孙自豪 李三旺 智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