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5月14日 星期
文史杂谈
“拜会”三位高人
□徐礼军

要想内心丰盈温厚而不空虚无聊,您不妨多多“拜会”三位高人——老子、孔子、释迦牟尼。

我经常在景点和他们照面,在书中跟他们神会,在心里与他们神交,那种感觉颇为美妙。

他们跟我“说”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妙的东西,老子谈他的《道德经》,孔子讲他的“仁”和“礼”,释迦牟尼说他的“无常”“无我”和涅槃。可我对这些内容就是百听不厌,就像人们过节日,年年重复同样的节奏和习惯,也不觉得味道寡淡。

作为中华文明智者的代表,老子仅以五千言《道德经》,就解释了宇宙奥秘、万物关联、人生人性,的确令人叹服!其核心观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在自然界,水是上善之物,既是完美人格的象征,也是“道”的具体外化。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所以,他盛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品德高尚之人,立身处世就应该像水一样谦卑低调,修身养性就要像水一样清澈透明,交友待人就要像水一样和蔼可亲,平时说话就要像水一样言而有信,治国为政就要像水一样能激浊扬清,做事就要像水一样能灵活圆融,行动就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

孔子的核心思想则体现在“仁”上。有人曾统计过,“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可见“仁”是其思想精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仁”者爱人,才能称为君子。“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应该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是一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品质,这是一种穷且弥坚的意志。这样的仁者、君子,犹如一座大山,沉稳持重、坚韧不拔、刚正不阿、巍然屹立。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老子那么喜欢水,就是因为他深谙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孔子那么喜欢山,就是因为他深知山之雄伟、崇高、安宁。由此可见,用水来比喻和象征道、道家学说和道教,用山来比喻和象征大儒和儒家学说,十分形象、贴切。

而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很快便被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接受了,并被改造成中国人希望的样子。你看佛祖释迦牟尼,就“渐变”成中国人喜欢的模样。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无相”“涅槃”的最高境界,宇宙万物的奥秘就在一朵寻常的花中,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以,用花来比喻和象征佛和佛教,再恰当不过了。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高人都有缘于洛阳,相聚于洛阳的山、水、花之间。这可真是因缘际会、妙处难与君说啊!

孔子入洛向老子问礼乐,成就中华文明史上脍炙人口的一段史实、佳话。孔子虚心求教,老子谆谆教导他,要低调做人。孔子辞别时,老子告诫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揭人短处,不要张扬自己。老子的话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孔子,也对我们颇有教益。现在仍有多少人在这些方面吃过大亏而不自知啊!若能牢记老子的教诲,不就能免去很多烦恼、痛苦和灾祸吗?

那么,佛祖向老子、孔子说了些什么呢?他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端坐龙门会心地微笑,但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神秘的微笑似乎包含了佛教的所有教义和意趣。

他们乐的山,你可以理解为龙门山、邙山、老君山,等等;他们乐的水,你可以理解为黄河、洛河、伊河,等等;花,你可以理解为牡丹、桃花、樱花,等等。它们那么完美地组合成洛阳的地貌特征和自然形象,引来上百位帝王和无数英雄竞折腰;三位高人那么和谐地鼎立于河洛文化沃土之中,让后世一直敬仰并沐浴着他们的思想甘露和光芒。

儒、释、道三足鼎立于洛阳,互融互通,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洛阳何其幸运,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作为洛阳人,我们又何其幸运啊!

山为儒树碑,水为道立传,花为佛代言。孔子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座高山,老子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泓碧水,释迦牟尼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山之光,水之声,花之香,滋养着一代代河洛人、中国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那是琴心之妙境;春山怡人,水润花香,那是凡心之常情。身居闹市,心中有山水,书中嗅花香,那是文人的雅趣。人生奥秘也好,世间因缘也罢,文人风雅也行,都在这三者之间拿捏、调适。

儒、释、道三足,使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包容性,而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宗教文化是排他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毁灭了,就是因为宗教文化互相厮杀。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包容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