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版:第四篇章 洛阳有你,砥砺奋进
不负韶华争出彩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1年7月1日 星期

“洛阳制造”,大块头有大智慧

洛阳银隆新能源公交客车相继下线
洛阳单晶硅生产芯片原材料
洛阳地铁“洛阳造”
洛阳双瑞实现风电叶片“私人定制”
中集凌宇打造一流绿色智能搅拌车生产线
洛轴造出大型风电轴承

【数说】

“十三五”以来,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自2017年启动新一轮“三大改造”以来,我市累计改造企业1863家,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三大改造”全覆盖,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40.5%。

我市已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十三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8%、15.7%。

我市已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分别突破300万、1000万条,并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城及以上地区和3A级以上景区5G网络全覆盖。

2020年,全市超千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24家“小巨人”企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45家“隐形冠军”企业产品全国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当家产业,致力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奋力构筑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制造业发展呈现规模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整体提升、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园区错位发展、企业活力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

在高质量发展画卷徐徐展开的当下,我市着力稳企业、抓项目、促转型,“洛阳制造”新的华彩正跃入眼帘。

发展路径愈加清晰。以构建“七新五强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为牵引,我市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赢并进”,制造业规模超万亿的梦想正加快照进现实。

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把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三大改造”全覆盖,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相继落地,15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长制”链接未来,进一步擦亮“洛阳制造”底色。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我市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成功落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力量;在大飞机、蛟龙、天宫、神舟等“大国重器”上,“洛阳制造”从未缺席!

集聚效应不断释放。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牛鼻子”,一手抓场域载体“强磁场”,我市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加快汇聚,围绕构建“6+3+X”新型产业专业园区,已建成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空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实现新能源客车、专用车批量生产。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把融合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我市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推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信重工成功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中钢洛耐院建成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随着“工业设计之都”启动建设,又一块属于“洛阳制造”的金字招牌正冉冉升起。

面向“十四五”,我市将紧扣洛阳都市圈建设和“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构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规模超万亿“两大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两场攻坚战”,促进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深度融合”,紧抓项目建设和场域载体“两个抓手”,奋力构筑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本版文字 陈曦 本版图片 潘郁 鲁博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