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8月20日 星期

红心永向党

录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刘伊明
竹林鸣翠 黄山
山水 赵明洋

峥嵘岁月

十枚勋章

□王璐

参观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时,我在一张油画前凝神驻足:那张名为《过雪山》的油画中,有一名走在队伍中间、步履维艰的小红军,他身材瘦小、神情稚嫩,眼神却异常坚定——这名小红军多像我那19岁时就参加长征的姥爷啊……

我的姥爷严全,1915年1月出生于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19岁时离开家乡和亲人,跟随红一方面军从于都出发开始长征。他们的队伍两次踏过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鸟兽的草地,在那放眼望去纵横数百里、苍茫寂寥的泥沼中艰难前行。在恶劣的气候和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鞋、皮带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这是姥爷他们真实的长征经历!我能想象得到,年少的姥爷被冻得瑟瑟发抖、被饿得眼冒金星的样子。在冻馁交加的日子里,正是“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意志,支撑着年轻的姥爷、支撑着虽是血肉之躯却堪比钢铁长城的红军部队走出绝境,走向胜利!

姥爷在红军长征途中落下严重的支气管和肺部顽疾,但他在1948年年底仍然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淮海战役。姥爷在枪林弹雨中眼睁睁地看着最亲密的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姥爷说,即便多年之后,他的脑海中还经常浮现倒在血泊中的战友们……

1950年7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当年10月,姥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再次奔赴前线,与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们以不屈的意志与装备精良的美军顽强战斗,最终以少胜多,完成了威武使命!

姥爷因严重的肺气肿病逝于1987年的清明节。当年,组织派人看望弥留之际的姥爷时,病榻上的姥爷颤抖着双手把党费上交给组织,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至今,全家人提起这名老党员、老红军、老战士的朴素与忠诚时,依然热泪盈眶。

前几天,我们去看望93岁高龄的姥姥,全家人又一起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忆起姥爷的初心与经历。谈及油画上像极了姥爷的小红军,姥姥半晌没有说话。之后,这位一生低调的红军伴侣翻箱倒柜地从木柜子中拿出一个旧纸盒,十分珍重地打开,十枚军功章和战役纪念章出现在我们眼前,盒底还有一本用朝鲜语写的时任朝鲜领导人颁发的“严全同志抗美援朝”参战书。姥姥说,她和姥爷一生清贫,不曾为我们积攒什么财富,“唯有用鲜血换来的这十枚勋章和一本证书,就把这些珍贵的传家宝留给你吧”。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这十枚锈迹斑斑的勋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但在这崇敬又骄傲的泪水中,我仿佛看到了姥爷在泥泞的雪地里艰难跋涉、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向前的英勇身姿……

党员风采

老兵铁匠叔

□朱三英

听说铁匠叔要租地种,铁匠婶想不通:不缺吃不缺喝的,一把年纪了你瞎折腾个啥?真是有福不知道享!铁匠叔不管不顾,他说你就是说破天,我也不能让好好的地都荒了。气得铁匠婶说他是犟驴。

铁匠叔小时候身子弱,他父母特意给他取了这么个硬实的名字。铁匠叔17岁参军,凭着能吃苦、爱钻研的劲儿,他在部队不仅学会了开车、修电器,还光荣地入了党。三年服役期满,他复员回了家,村主任上门说:“听说你能把车开得到处跑,那一定能把抽水机抽出水来。”就凭一句话,铁匠叔成了村里的专职抽水员。

抽水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苦力活儿。农忙季节,只要哪里有突突突的抽水声,哪里就有铁匠叔光膀子、赤巴脚的身影。有一回抽水机坏了,铁匠叔修机器愣是三天三夜没合眼。铁匠婶心疼他,说:“机器坏了村里不会怪你,歇歇吧?”铁匠叔说:“庄稼都要干死了,我躺着也睡不着。”

后来农村分田到户,铁匠叔还干老本行。只是以前在大集体,铁匠叔赚的是工分儿,现在自己单干,赚的是真金白银。村里人开始觉得铁匠叔有点变了。铁匠叔笑着说:“不是我变了,是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铁匠叔的思想也变了。村民德旺叔在犁田的时候,累倒在田里再也没起来。这件事让铁匠叔又一晚上没合眼。他起了个大早进了一趟城,回来就对铁匠婶说要把牛卖了。铁匠婶一听急了:“牛是咱的命根子,把牛卖了,你犁地呀?”铁匠叔说:“我犁。”

铁匠叔用卖牛的钱买了一辆犁地机,当他开着崭新的犁地机下田的时候,村里人都来看新鲜。机械的东西就是好使,同样一块地,二娃赶着牛一晌才犁了一半,还累得半死,铁匠叔坐在机器上,裤腿儿没沾泥,半晌就犁完了。

没有牛一样也能种地,而且省时又省力,来找铁匠叔犁地的人越来越多,铁匠叔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没多久,铁匠叔就盖了新房,成了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人。大伙儿都说,当过兵的人,脑瓜子就是好使。

铁匠叔凭手艺致了富,二娃拉着还在上学的儿子来找他,说家里困难供不起孩子读书了,想让孩子拜他为师,学个手艺,早点赚钱。那天晚上,铁匠叔和二娃唠到很晚。第二天,二娃的儿子背着书包又去上学了。村里人私下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事儿肯定黄了。二娃摆着手说,铁匠叔可不是那样的人,俺娃能去读书,就是铁匠叔帮衬的呢。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也不知打啥时候起,村里刮起了一股“打工风”,年轻人一窝蜂地都去大城市打工了,一年半载也不见回来,来找铁匠叔犁地的人越来越少了。看着以前自己浇过的地、犁过的地都长满了杂草,铁匠叔心里急呀,他决定去找村主任想办法。村主任拿出一份文件说:“政策就在这里,只看你敢不敢干!”铁匠叔看了后高兴地说:“只要国家有政策,我心里就有底气。”

听说把地租给铁匠叔每年还能领租金,大伙儿一呼百应,铁匠叔顺利地和村民签下了土地流转合同。回家的路上,他开始盘算,搞大规模种植没技术可不行,得找二娃帮忙,他娃上了农业大学,是这方面的专家。想到这里,铁匠叔脚下更有劲了,步子也迈得更大了。

有感而发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金芳

我的家乡,地处洛阳市西北部,属于深山区,祖祖辈辈种地靠天,吃水靠天。可是,天也有靠不住的时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有一年遭遇大旱,庄稼绝收,村里人得跑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我爷爷、奶奶年纪大,又有病,无奈之下,在兰州上大学的父亲被迫休学回家照顾他们,从此再也没能返回学校。

缺水,成了我家乡的一道硬伤!

童年时期,我就得帮着父亲去村后的山上挖水坑,到山沟低处的田边打水窖,等到下雨天,可以临时蓄水。水窖就是一个个瓮形的大水井,井口部分用石头砌牢固,井口下方还要设置机关,等取完水后,要先把井落锁,再用一整块石板盖严实,最后封上土。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水被偷和蒸发。

遇到干旱天气,水窖里储存不到水,我们要跑很远的山路去挑水。每次都有很多人挑着桶、提着罐、牵着牛,在大太阳底下排队等候取水。真是吃水比吃油都难!

那一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蓄水了。黄河水升至我们村对面的山脚下。我跟着大伙儿去看水,在水边蹦啊,跳啊,笑啊,可笑着笑着,却哭了!不久后,我们村接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世代缺水的历史。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植被也一天天茂盛起来,像披着绿纱的少女般楚楚动人。站在山头,眼前就是黄河明珠万山湖。万山湖广阔的水域,把四周的山揽入怀里。青翠繁茂的树木花草,在水中倒影成画。微风吹过,湖水波光粼粼,水鸟成群,白鹭蹁跹……

我们村的人和黄河岸边其他村的人一样,从世代耕作的农民变成了半渔民,利用黄河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真没想到啊,原来的穷山沟沟,变成了鱼虾肥美、瓜甜果脆、四季有花的“美丽乡村”。闲暇时,我时常会跑到水边,感受水的清凉和带给我们的美好。当双手捧起黄河水的时候,那种亲切感就像拉住了“母亲”的衣袖。

如今的家乡,山青水碧,我们在这美好的环境里生活,在平安盛世里放歌,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